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十七章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林鈺堂
 

第十七章

結論

A.陳先生的致謝

「首先﹐我應該要感謝您們二位﹐」陳先生說﹐對著聽者與筆錄者﹐「在寫作此書上之合作。」陳先生從座而起﹐並從櫃子上拿下一個手持啞鈴的發條玩具猴子。他邊上緊這玩具的發條﹐邊說﹕「在一個到處旅行的戲班子裡﹐總是有一隻猴子﹐會跳舞﹐耍把戲﹐討好觀眾﹐來為演員們賺錢。我就像這隻猴子﹐」陳先生笑著說﹐並看著這個玩具正使勁地做著鍛鍊。「而您們則牽著(繫猴子的)繩子並奏樂﹕就像有兩位演員﹐一弟一兄﹐這就是您們的樣子。」朝向筆錄者﹐陳先生說﹐「您是小弟﹐要為這個團體做許多事。」然後朝向桑格那卡喜達尊者﹐「您是大哥﹔您改正了我膚淺的英文﹐提供了正確的梵文名詞﹐並且將我的詩調整為合於韻律與格式。」

「對您們兩位我都很感謝並在此謹致謝忱。還有﹐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就像不同的佛乘﹕尊者在椅上靜坐傾聽此作之進行——他是金剛乘。」然後瑜伽士轉向筆錄者說﹐「您做了一大堆事﹕筆記﹐打字﹐並且常常自個兒來此逐章修訂。您為此書之完備所作之努力就對應著大乘。至於我自身﹐」陳先生謙虛地笑著說﹐「我是小乘。我只是說話來取悅您們﹗我就像一位小乘的男孩在他的關房內﹐有時修點禪修﹐但是大部分時間只是在玩﹗」

陳先生暫停一下﹐然後接著說﹕「您們從那麼遠的地方來此﹐然後回去﹐所以我真正感謝您們如此辛勞。我沒甚麼事可做﹐只是說話而已。」

雖然此書源自我所說的﹐但我離聖哲尚遠。讀者們應注意孔夫子對這件事的說法﹕「不以人廢言。」因此﹐如果這些話是好的﹐並且給世間會帶來一些好處﹐那就是主要的了﹐因為我自己毫無證德可言﹔這些話都是其他人的證德之結果。在這些講中有些是我個人的意見﹐但是古德經驗累積之智慧可以充其佐證。至於我的創見﹐我不敢說它們是一定全對的﹐而此書之讀者們應依他們自己的智慧來選擇甚麼是真正的道路。

B.在我們三乘一體之體系中整個禪修程序與五毒之關係

做為一個恰切的本書結論﹐我們將簡述整個系統﹐顯示如何經由小乘之五種禪修將粗重五毒淨化﹐使這些激情(而今已輕微)在大乘之種種觀空中昇華﹐並於最後轉化成金剛乘中佛位的功用。我們會依序一一地將小乘之五種禪修(見第八章)展示﹐並說明在不同諸乘中五毒之逐漸轉化過程。

1.第一種禪修

這是修不淨觀。我們都是因渴求肉身而受生的。因為對這肉體的欲求﹐而有不純粹的貪慾與激情。因此﹐要達到滅苦(因激情而感受到的)首先必需做的事是頗為簡單的﹕出離。如果不出離心理上或物質上引生激情之對象﹐又如何能免除這些渴望或隨之而來的種種苦呢﹖

在出離之後則是淨化。這有三方面﹕淨化全身﹐淨化其三十六部分(見第九章﹐E.1.a)﹐以及淨化對自身之意念。第一方面是經由九想觀(觀尸身腐化之過程)以及在墳場的思索反省(見第八章﹐G.1)﹔第二方面是思索所有組成肉身的各部分之不淨﹔而「自身見」之利使則以見身之空性淨化之。

這整個過程都在十分強調出離與淨化之小乘(教法)中。(重要的是﹐要瞭解說這些觀身的禪修並不著眼於「羞辱肉體」﹔它們都只是淨化肉身的方便措施以便行者能進展到修途的更高階段。)身體﹐不應貪著﹐但也必不可加以羞辱——自恨的一種旁支——而是應利用之為車乘來達到圓滿證悟。

要達此目的﹐小乘之禪修諸法並不足夠。它們只除去貪煩惱﹐因此就必需修大乘的方法。這些方法的效果是使人之肉身昇華成為佛身。

空性是法身(最究竟之真理視為諸佛未現時之體)之根源﹐而空性之緣起則為色身(諸佛顯現之身)的根源。想要成佛者需經長劫之辛勤努力才能逐漸積集所有必需的空性緣起﹐而後才能實現其目的(圓滿證悟﹐成佛﹐(證達)法身)。

這是像烹調食物﹕煮沸了﹐就成蒸汽﹐但在此我們不能以得蒸汽為足——因為它到底還是帶著食物的味道﹐並且我們也不能久等食物成餐。

因為這個理由﹐我們進修金剛乘﹐而在此中我們立即被引導進入真正的佛之果位。要證得佛之莊嚴身(報身﹐佛以此身教化神聖的菩薩眾)必需修習許多密法中的一法。行者不應視此三身中之最高者﹐法身﹐因為它潛在不顯﹐為死物。絕非如此﹗所有由其餘兩種佛身﹐報身與化身(顯現身﹐為人類及畜生類所見﹐一如世間之佛相)﹐所出生之功用是只有在金剛乘中才可尋得之完整救渡。

2.第二種禪修

關於對有情之慈悲以及四無量心在小乘中之教示可以抑止嗔煩惱。在此乘中用以克制嗔恨的方法是持戒 (以及出家眾之守律儀)——實際上只是外表的壓抑﹐加上修這些無量心的觀想﹐只能消減這種煩惱。因為在小乘中只有少分的關於空性智慧之教示﹐這個過程無從就此結束。

我們再度見到有三個步驟而以上述之觀修為其首先。何以我們必需再進步﹖小乘之空性教示未盡徹底而不足以完全根除嗔心。此煩惱之微細部分尚殘留著﹐而只要因緣助益便一定會再萌芽。因此我們進修大乘之觀空﹐使內在確定並無個人之自我而外在捨去現象中有我之觀念。當此二種無我都證達了﹐就易於根除此煩惱了。

這是一種消極的處理。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轉嗔怒為慈祥﹖大乘裡也修同於小乘之四無量心﹐並配合空性(來修)﹐因而真正達到無量無限。在此四心真正無限之際﹐則真正的慈悲就出現了。

這是如何成立的呢﹖大慈大悲由長養菩提心而來﹐而菩提心則由空性中出生。在空性中無自亦無他﹔在法身之空性中無以分別彼此﹑自他。大部分的人不瞭解此真理﹐而分別「我」及「我的」﹐還有「你」及「你的」。基於此錯誤之分辨﹐嗔怒便產生了。但是同體大悲則逆向而生﹐一旦了悟了所有人及現象之空性以及實際上無從分別個體與東西。

然而﹐還是有事待辦﹐因為不能只滿足於具有要利益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願而已﹐而是一定要能提供一些切實的利益。這在金剛乘中便有可能﹐因為其中有許多果位的方法。在此經由佛之救渡功能可以找到對眾生有實際利益的東西。把他們全部由輪迴之苦惱中救脫當然立即是既至善又最完全的嗔毒之轉化。

3.第三種禪修

小乘中之因緣觀乃用以對治與愚癡結合之我執煩惱。十二因緣觀之各成份皆被極為強調乃屬一個體系化的關於無明之緣起性質的解說。它是消極的﹐因為它列出所有那些導致我們在生死輪迴的世間繼續生活(並因而受苦)的成份。這個理論清楚地說明一個行為蘊藏著引起某種結果的可能性﹐並因而可充淨化身﹑語﹑意所造諸業之指導。

觀修之力則需能逆此等成份之通常順行方向﹐以致於其中之一之停止﹐便自動引致下一成份之不顯。這樣一來﹐這些成份——全依賴無明及愛——都一個接一個地被摧滅了。此系統對應於佛陀所教示之四聖諦﹐但不夠深刻以致於不能顯示真如﹐而這是佛陀在大乘中關於因緣之教示。

在大乘中﹐正如我們多次所見﹐所有的煩惱都在空性中昇華了。因空性中昇起真如緣起之
知識。這並非僅僅是一個停頓﹐而是由證悟中發現佛位之功德。當時不但易於證達羅漢﹐而且更有甚者﹐行者可成為佛之法王子﹐成為菩薩。

然而﹐依照佛之神聖救渡而言﹐所有的神聖因緣都與所有在此生即得蒙救渡之眾生有關。而這在大乘中是做不到的。六度(波羅蜜)只能被視為是要以菩薩身份追隨佛陀者之善巧方便。即使達到菩薩初地也是很困難的﹐並且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因為必需為無數的眾生做那麼多的事情。菩薩們會發現浸沉於觀空之中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過度地忙碌於活動中了。由於這個原因﹐他們甚至可能經過一大劫的生生死死還不能養成深刻的空性定﹔而缺乏此定﹐他們就只能在成佛的道途上小有進步而已。

經過檢驗我們可見不論是(小乘中之)法與人之因緣﹐或是大乘中之無(特定)緣之因緣﹐都不易融入菩薩的生活環境中。

實際上﹐想要很快經驗到(佛之)救渡功能的菩薩一定要利用金剛乘。在此之佛陀果位方便令究竟渡生成為可能的事。一尊佛﹐既使不起於座﹐也能令許多事發生﹐因為他能以金剛乘之觀想為全法界中之任何眾生做所有的事。

4.第四種禪修

這是界分別(六大)觀﹐而在小乘中則為對治慢煩惱之方法。經過修習此觀行者體會自我只是五蘊﹐頭一種是色蘊(由五大所組合)﹐而其餘四蘊(受﹑想﹑行﹑識)則為心理部分。我慢可以經由此觀而確切地淨化了﹐但行者仍不能積極地運用六大。因此﹐行者必需繼續深造大乘之教法﹐而終究進入金剛乘。

讀者們應相當注意我們整個禪修體系之三階段﹐然後便容易見到此書之最要之處。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並且是從未有古德提及的﹐不論在藏地或中國。因此﹐所有本書之讀者不僅必需確認佛法傳統的禪修與智慧(哲理)之一貫性﹐並且要依之修習﹐更要徹底地實修。

至於在這些不同的乘中應修習多長時間﹕小乘之禪修應繼續不斷地修三年﹐而同樣的時間應用來修證大乘中之觀空。然後﹐至少要用六年來投入金剛乘以證佛位。總共就要十二年的禪修課程以供真正認真修行的閉關者及瑜伽士。經過如此專注於禪修﹐就一定會在此生
證達圓覺。(見附錄一﹐第一部分﹐C.7。)

也可能有幸得遇一位對三乘的修法都嫺熟的金剛乘上師。那麼他就能導引弟子經歷整個體系之修習。這樣一來﹐弟子就不用大費周章地先拜訪小乘師傅﹐再向其他位從學大乘﹐而最後還要探求密宗之上師。如此亦可省下時間﹐因為就不用走訪小乘的國土﹐而後再到其他乘弘傳的地方去。
(注意﹕可惜的是﹐書中此處並未略及第五種禪修﹐數息觀。然而﹐讀者們應能自行由前頭的諸章中找到有關的教示。)

C.祝願

在中國有句成語﹕「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因此﹐我們希望在幫助西方人從事此崇高之努力上﹐密法會傳遍西方並在彼堅固確立。在任何地方若是三乘教法都圓融成一個整體的佛法教授﹐則佛法即是在彼穩固建立——但願在西方大地上這會成真﹗

並且﹐願經由研讀與修習本書內之種種教法所有讀者皆得長壽﹗願他們因而得以迅速成佛﹗

還有﹐希望所有有學問並且好學的人士都會拿起此書﹐並經由閱讀其內容而了知在三乘一體中的整個禪修體系﹐並且隨即決定將他們所學到的理論付諸實修。

最後﹐我誠摯地希望全世界都會由盲目地追逐物質轉向弘揚佛法之光榮喜樂。願這些崇高的教示遍布全世界所有的地方﹗

並願此圓覺之正法
由證悟者所開示
正住此世間
永永又久久﹗
吉祥圓滿﹗

 


[Home][Back to list][Table of contents][next chapter][English versions] [Related works:  Three-Yana Meditations in One System Related to the Five Poi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