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的覺醒

林鈺堂



一九九三年七月五日
講於馬六甲武吉波浪佛學會
筆錄:蔣榮水居士


釋迦牟尼佛常在墳場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佛菩薩是要幫助我們覺悟啊。你天天在生活裡面有很多煩惱,使你沒有想到說,這一生是什麼意思啊?所以佛就帶你到墳場去。到了那裡,你看到有死亡這件事情,就比較有一個機會來反省一下說:「咦,這個什麼時候該我來這裡?那我來這裡的話,我過去的這一生是做了什麼啊?有沒有意思啊?」由於這個道理,佛常常在墳場說法。有些修行的人也是到墳場去修,甚至住在墳場。這樣修行,一方面就是警惕自己,時間很寶貴,不知道什麼時候命就沒有了,所以要努力精進啊。另一方面,就是去那裡修慈悲的心,說很多人都已經走了,他們活著的時候,也不曉得要修;結果,忙碌了一生,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忽然就來到這裡了。

當你去到墳場的時候,最好將一個一個的墓碑,仔細讀讀看。不管他生前怎樣,最後只是一個墓碑,上面就寫個名字,哪年哪月哪日生,哪年哪月哪日死,就是這樣子而已啊!可是你如果注意讀,會發現很多故事都在裡面啊。夫婦合葬的,有的先生先走,有的太太先走,中間是隔了多久才走啊。有的是很年輕就走了,有的還是嬰兒就走了,有的媽媽跟小孩同一天死的,也許是車禍或是什麼事故,我們不知道。很多故事就在那裡囉。生前有的有個地位啊,有個什麼事業啊,可是一到這裡,就大家平等了。生前有的住很好的地方,有的住普通的地方,到了這裡,大家只有排排坐了。

仔細的講「無常」的話,並不是只講到一生最後的時候。然而,那是一個最能令人反省一生的時刻,所以我們講無常先偏重在這裡。等一下我們再來講一般的「無常」問題。

佛法強調「無常」,目的不是要使人覺得很恐佈,每天生活都不能安心,只想到說,快死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要死了;講「無常」的目的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平常太習慣想的都是說,唉呀!怎樣生活能改進得更好啊,再賺更多錢啊,怎樣熱鬧啊,怎樣吃得快活啊。因此往往忽略了,將來老了、病了、死了的時候怎麼辦?都是想說將來再說,很少仔細去面對這些問題。當然很多人懂得要儲蓄、防老、防病,甚至預備棺木,買墓地。但是,老、病、死這些問題,並不是在物質上預備了就可以解決。更重要的是,這些是難免的事;而難免的事遇到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樣的力量可以安然的度過?還有,雖然不是自己碰到,而是旁邊的人碰到,親友碰到的時候,怎樣才能幫助他?所以佛法強調「無常」,目的在使一般人能夠及早反省,不用等走到那一地步的時候,才說該怎麼辦,那就來不及了!要趁著現在還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先想通了。

事先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如果光是在理論上想,就不夠真切。你如果只是偶爾想一下,又覺得反正也沒有什麼辦法解決,就又把這些問題丟開了。這樣是不會得好結果的。所以要先設法使「無常」對你來講是個很真切的問題。你想得深刻了,才能使你確定什麼是對將來這問題有幫助的,然後你才會努力做這些有幫助的事。當然,我們知道有幫助的事就是修行。所以,你要怎樣才肯努力來修啊,就是要先對「無常」有深切的體會。

怎樣才會對「無常」有很深切的體會呢?比方說,一個方法就是到醫院去;沒有病也可以去呀,去做義工啊,去幫忙照顧那些病人啊。你看到他苦的時候,你就很慶幸啊,唉呀我還好,現在沒有遇到;可是真的不知道,哪時候遇到一個意外事故,我就會變殘廢;什麼時候遇到一個重病,我就是眼前病人這個樣子。這樣子反省,你就不會懵懵懂懂的過一輩子。你就比較會警醒了-現在沒有事是多麼難能可貴,那麼趁這個時候就要來做有益自己並且有益別人的事情。因為你將來遇到那些事的時候,即使政府照顧一切醫藥,你心裡還是一直在抱怨,受不了這個苦啊。所以,平常趁著沒有事就要調養自己的心地,修自己的言行,多做好事,多修佛法。那麼到困苦的時候,一來因為你是個好人,別人願意照顧你;二來因為你做多了好事,又有修佛法,你心裡會有一種安定的力量,使你能夠安然的過關。

另外一個修無常的方法就是有時候,不必等到清明,像周末有空啊,我們就好像到郊外走走一樣,找幾個人啊,大家一起到墳埸去。到了墳場,先給他們念念佛啊。念佛的時候,把帶去的米放面前地上,以佛號加持這些米變成甘露。念完了,大家分頭在墳場內走,邊走邊撒米,使這些孤魂野鬼得到佛菩薩的甘露。在撒米的時候,你就要一個一個墓碑讀一下。這樣子一來,你就會對「無常」有很深切的體會。

我當年第一次去這麼做,是因為我讀陳上師的書嘛。我就帶太太跟小孩,三個人去附近的墳場去走。在裡面差不多一小時慢慢撒米。出來以後,就去給小孩買鞋。進了鞋店看大家只在那裡講買鞋子的事,那種感覺就好像剛從另外一個世界回來。我們平常過日子,就是完全沒有想到死亡那邊嘛;如果沒有事,誰會跑到墳場去?因此頭一回去墳場,剛回來時,那個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我太太最初聽到說要去墳場也是覺得怪怪的-為什麼要跑到墳場去?會有一點怕怕嘛。可是真的去了,就覺得說這是很好的,使我們比較開闊了。

以前看事情都是只從生活的這邊看,沒有想到死亡那邊。因此在生活這邊都是打如意算盤。哦,我再來要怎樣,我再來要怎樣,等到我老的時候要怎樣,都是打這樣的如意算盤。可惜的是,沒有人可以給你開一個保單說一定活到那裡哦。所以,你如果經過這樣的提醒,兩邊都看到了,就不會整天只在那裡,自己編一個夢說,我將來計畫怎樣。這樣一來,你就不會煩惱太多;很多事你知道說將來不知道,不必操心那麼多,結果你就過的日子比較解脫,比較灑脫、比較快樂一點。

我住的地方正好就在墳場旁邊。有時候,比方說,一天修行、寫作啊,到了下午五點都累了,那我就到墳場去走一圈,差不多要一個鐘頭。美國的墳場不像我們這邊,都整理得很漂亮,就像在公園裡。走路時不會說,哦草這麼多,很難走啊;而是很容易走啊。但是我就故意走在墓碑之間,這樣才可以讀那些墓碑。我每次這樣走啊,很奇怪就是,這樣走一圈回來,自自然然的,到要出來的時候,我就覺得煩惱就是減輕掉了。因為你原來會煩惱,都是為了世間這些人與事。一到了那裡,面對的是生死這個問題,這些世間的人事都顯得不成問題。但是我們如果沒有那樣子去墳場走一下,就不能看穿我們整天在煩惱的其實是一些不成問題的問題。往往你在心裡想說,哦某某怎樣啦,在那裡計較這、計較那,計較個沒完沒了,其實那個人跟你心裡想的不一定是完全一樣的。他那個人現在也許想法又變了,他已經改變而你並不知道啊。你只是在跟自己心裡那個人這樣子糾纏啊。可是到了墳場這樣走,就可以得這一種清心的好處啊。所以我修無常的一個方法就是去墳場,邊走邊讀墓碑。

這個方法也是修悲心啊。你容易看到說,大家實在是平等啊。現在的高高低低,到頭來都好像做一場夢;到那裡就都這樣很平等啊。那麼,修悲心就是說能夠對這一些跟我們不是有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私人關係的亡者,去到那裡對他們一樣,都是念佛為他們祈禱;這樣修自己與眾生一體的慈悲啊。

這樣子走了好幾個月以後,我就自然地有一些感想;綜合起來,我寫了幾首詩啊。現在我讀一讀給你們聽。順便講一講剛剛發給你們這張詩稿;這是從一位劉欣如教授的文章裡面複錄出來的。因為他那篇文章主要是在介紹我寫的關於在墳場修行的這些事情,所以他把我這幾首詩也抄進去了。現在我一首接一首讀一下、講一下。

尸林漫步踏斜陽,一一墳誌用心讀;
寥寥幾字名時地,聚散長短自然陳。

就是說,我在墳場(也叫尸陀林)裡面,在傍晚的時候-傍晚的時候太陽快要下山了,豈不是更讓人感覺時光就要逝去了,這時無常的味道比較重囉-我在那個時候,在墳場裡面散步啊。當我一邊走,我就一邊讀這些墓碑上刻的這些字啊。但是我讀的時候,是用心讀的啊。比方說,在美國很多都是夫妻合葬,墓碑上就刻著,這位先生是幾年到幾年啊,如果太太還沒有走就把死期留著空白;有的太太也走了,那我就看看誰先走啊,隔了多久呀,這就一個故事在這裡了。「寥寥幾字名時地」啊,墓碑上通常最多是一句說什麼,哦,「永遠在我們的心裡」啊,或者「在寧靜中安息」。其餘當然是你的名字、什麼地方的人、生年月日、死年月日。你不要以為一個墓碑上都是有生日和死日啊,有的只有一天呢,有的嬰兒出來就死了,都有啊,所以有的只有一個日子。「聚散長短自然陳」啊,就是說這個人間的關係啊,大家聚在一起呀,什麼時候分開啊,多久在一起,多短在一起啊,都在墓碑上這幾個字裡面就寫出來了。

那你看看啊,你本來滿腦子想的就是,哦我這一生怎樣啊,什麼事業啊,什麼什麼啊,可是一到那個地方都不算了,只有兩個日期,就是生死各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這樣子而已啊。所以說「一生憂擾或爭執,世間功名與榮華,至此皆如霧消散,唯餘生辰與忌辰」。你一生自己心裡很苦惱,或者跟人家爭這個、爭那個。或許你一生依世間說你有什麼很大的成就啊,有什麼功名啊,一到了這裡就好像霧被太陽照到一樣,都沒有了,都不算了,剩下的就是生日死日,這兩個日子人家紀念一下而已。

你到墳場去看一看,有的就是今天剛來的。在美國今天剛來的你怎麼知道?就是那些人家送的花都堆在墳上的。凡是這樣一堆鮮花覆蓋的,就是今天剛到的。至於其他的,要是遇到節日,或者可能是這個人走的紀念日,那麼墳上會有些鮮花,或者假花。小孩子的墳,就有的還放些玩具,像風車之類的,插在那裡。比較講究的,到了聖誕節還有親友去裝飾一棵聖誕樹給你。復活節則插滿了白百合。但是,也有些比較老舊的墳,也沒有人來掃囉。在舊金山郊區也有華僑的義山,就是華僑的公墓,那你就看得出來,在那個最邊邊的地方,都是很陳年老舊的,有的就等於只有一塊磚頭一樣,連刻的字都不清楚了。那種大概都很久沒有人去掃了。

「生前貴賤貧富殊」,在我們活著的時候,社會裡分得很厲害啊,對不對?那麼,「各據地盤與山頭」,我的勢力範圍是這樣啊,我們的組織是怎樣啊,有種種的分別。可是呢,「死後同聚尸陀林」,到了最後,大家的歸宿是同一個地方,並且「枯骨橫列成比鄰」,現在都成了好鄰居,隔壁就是了。

「死者是我真教師」,到這時候,我的感覺就是說,咦!平常講經啊,講理論啊,講來講去,好像還比不上這些活生生的在這裡陳列的這一些死人啊。他們是真的給我上了一課啊。他們雖然沒有講任何話,但是,他們郤能「無言傳盡無限訣」;雖然沒有講一句話,但是他們把死亡的事實傳達給我,就使我從生活裡這些有限的想法,有限的煩惱裡面解脫出來了。他們就教了我怎樣子可以達到無限。他們不用講話,但是他們就開導我們了。只要想到最後這一刻啊,活著的時候心裡的這些煩惱實在是多餘的啊;不必這樣苦惱過日子,可以過快樂的日子。「墳場歸來心自淨,此行無生勝有生」啊。你這樣子從墳場走一圈回來的時候,心裡自然的清淨了,也沒有念佛,也沒有人說什麼道理,但是你原來那些煩惱,面對生死問題的時候,自然消失了,所以心裡就自然地恢復純潔了。我們這樣走一趟的時候啊,我這裡是仿古詩中的名句,「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故意講說「無生」,就是指這些已走的人,「有生」則指我們尚活著的人,這一些人給了我們很好的教導了,所以說「此行無生勝有生」啊。這句詩的另一個意思是,佛法的空性是講「無生」的,你在這裡就領悟到「無生」的道理了。比起我們平常的執著有無,爭執不休,這時候就接近領悟空性「無生」超越「有生」的道理。

「經行尸林頓然悟,生死只隔咫尺間」。這就是說,在墳場裡面這樣子走的時候,忽然間自己瞭解了什麼一回事呢?「生死只隔咫尺間」啊!這句話也是一語雙關啊。頭一個意思當然就是說,我是一個活人,腳邊就是一些死人,這是活人跟死人在空間的距離上很近。另一個意思就是,其實我現在活著跟我的死去在時間上也是太近了。只要這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是死人了。活人跟死人的界限其實非常非常的接近。我們沒有一定那一刻走啊,你到墳場去,一看就很明顯,什麼年紀走的都有啊。

我去墳場有時候就問小孩,要不要去?我沒有勉強他們。他們去了,我也會叫他們讀墓碑。在美國的墳場往往把小孩子葬在一區。而且在小孩子的墓碑上,通常會刻一隻跪著的小綿羊。我就叫他們看啊。他們年紀雖小,但是因為去墳場這樣子走過,就知道說,我們小孩子也不一定活很久,就有無常的觀念了。這樣並不會使小孩子害怕,只是幫他們早點瞭解,人生就是這個樣子。

「一旦覺悟死生近」;這個講的是真正的經驗啊。有一天我在墳場走的時候,忽然就在那一刻很明確的感覺說,唉呀!生死是那麼接近啊。一覺悟這個道理的時候,「頓時花鳥有閑情」。你要是心裡很忙,都是公司的事、私人的事、種種的事;那麼,不管風景再好,鳥在叫,你也聽不到;花正開,你也沒有心情看;趕快辦事去啊!可是,你一瞭解說,我們這一生不知什麼時候就要死,這樣一知道的時候,世間的事情就忽然沒有那麼重要,因為覺得它們沒有那麼重要,心就從平常的煩惱裡解脫出來;一解脫出來的時候,這個明媚的風光,自然就在你眼前了。本來都一直在那裡,但是你就不看它了,因為你被煩惱縳住呀。所以,你若要享受人生,還得先有這樣的覺悟。

我們講無常,不是要讓你害怕。而是使你瞭解了人生的真相,你纔知道什麼是該輕的,什麼是該重的,你才有可能把不必煩惱的早點丟開啊。等到你丟得開了,心中開朗了,你才能享受這個自然美好的人生。而且,小事不計較了,自己好過,別人也好過,世間就容易和諧。

我一覺悟死生近,就馬上覺得說,「哪來時間行爭論」啊?為什麼要吵這些事情?沒有必要啊。你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得走,我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得走,兩個人郤爭個不停,等一下就沒有人跟你爭了,等一下我們就都會覺得說,唉呀,何必爭?有更重要的事情呢!所以說,「哪來時間行爭論?何不放下任自真?」就是說,平常做事情,有很多世間的顧慮-這樣做誰會說我怎樣,誰會想我怎樣,這樣不行啊,非怎樣不可啊-自己就很煩惱。何不就把這種種顧慮丟開,你就是隨順自己的真性情;這不是叫你亂來,而是說,只要照著自己純真的本性來做一個人就好了,不要老是在那裡想說,非怎樣不可啊,人家想我怎樣啊,其實很多還是你自己的猜想而已;不要這樣自尋煩惱。「虛偽逢迎只因迷」。我們往往不敢老老實實照自己心裡想怎樣,很純真的表現。你就覺得說,這個人我不這樣子做的話,他等一下要計較啊,結果你就是外面一套,心裡一套。你所以會有這樣虛偽的表現,是因為你心裡還沒有搞清楚,還在想說,我不曉得還活多久啊;活著,就得把這一些應付得好好啊,這樣才行啊。其實也不一定要這樣應付才行啊;大家真正喜歡的郤是那些很天真的人啊,而不是喜歡一個會拍你馬屁的人啊。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想透徹,就會做這些虛偽逢迎的事情。「無貪無求樂天真」,不要貪啊,到最後什麼是你的啊?你要是有貪有求的話,得是不一定能得到,苦郤是一定會有的。所以無貪無求;自己的天真最要緊啊。純真過一天,就是賺到一天啊。

「此刻同聚不久長;誰能保証再見歡?」我們現在能夠在一起,就是很難得;沒有人可以保証說,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再見啊。分別時候都說「再見」,實際上沒保証啊;所以在一起的時候,要珍惜這個機緣。「拋棄心機與城府,笑顏相對樂一場。」把心裡的計較、防範,儘量的拋掉。大家在一起和顏悅色的,這一刻能夠得到快樂,就是最重要的了。這種說法似乎太天真,但是解脫的智慧就是超越世間的利害而選取天真啊。

「苦海浮沉迷失客,早日醒悟死非遙!」就是說,人間有很多苦;因為世間種種的苦,我們隨著浮浮沉沉,有時候心情稍微好一點,有時候又低下去了。那麼,像我們在這樣情況的人,就需要早點瞭解,死的日期是離現在沒有多久啊!我們最多也不過百年,對不對?大部分人的壽命還沒有百年,何況我們又是已經一把年紀了,真不曉得那一天死期就來了。「一朝識得無常道」,只要有一天瞭解無常的道理;「一生和平與逍遙」,你要是真的瞭解了,你這一輩子就可以過和平與逍遙的日子。為什麼?因為你就沒什麼好爭了,你也就不虛偽了,你就能過純真的日子了。以上這些是我在尸陀林散步的感想。

除了這個方法以外,還有一個方法修無常,也是我自己發現的,也是很有實在的效果,我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通常學佛,也講無常,但是講來講去往往只舉個例子講講,或者說一般的道理:不曉得什麼時候死;一定會死;沒人可替死。這些大家都知道啊。這樣講只是理論上的探討,我就思考怎樣才能把佛法的理論和我們日常的生活連在一起;因為只有當我們把理論實踐在生活裡的時候,我們才會得到佛法真正的好處。

我怎樣把無常的道理跟生活連在一起呢?在四、五年前,有一天我就開始用一本小冊子,我把它叫做「無常簿」;這並不是說我想做閻羅王啊。我就開始記下那些我真正認識的死者,親自見過面的人,不管是親戚朋友,或者是偶而碰見的。比方說,我到醫院看某人的病,可是旁邊有個病房,那個病人走了,也就是說只要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已死的;你若知道名字,就把名字記下來;不知道名字,就寫個敘述,比方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醫院的一個病人,就這樣子。這樣一開始寫,我那時大概四十歲,就發現說,一個人四十歲而已,可是記得的實例就太多太多了。關於這個修法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記無常簿〉。我就發現這裡面也是有年輕的,有為學業自殺的,有為婚姻自殺的,有因感情糾紛被殺的,有因生意上利害被殺的,有病死的,有忽然死的,有胎裡死的;這麼多的種類。當天寫了一些,到了晚上正要躺下去的時候,忽然瞭解,原來在這之前,我心裡有一個自己騙自己的念頭,好像說,死亡不是我的事。如果理智的想,這明明是自欺嘛。可是我們習慣的就是沒有去想死亡,因此對死亡就好像自己騙自己說,好像不是自己的事。因為當天面對這樣一個又一個,一個又一個,真正死掉的這些例子,結果在那時候就衝破了自己騙自己的想法。很糟糕就是這種自欺的妄想,如果沒有衝破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有啊。這就是說在修行上我得到這個方法很大的幫助,因為從自己不知道的錯誤觀念中突破出來了。而且後來纔發現說,我們即使是親自經歷過的親友的死亡,因為有的已經過那麼久了,甚至已經忘記了。過了好久以後才忽然想到,唉呀!還有某某還沒有寫到的。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它當一回事要記錄;錢的話是每一筆都記住了,死亡郤沒有記過;現在一登記纔知道,還有的沒有記到呢。

此外,那一天還有感應的事蹟,有照片留下來。馬來西亞太平的邱寶光大居士在印行〈記無常簿〉的小冊的時候,也曾把那張照片印出來。那一天我記完了,就把那本簿子放到綠度母佛像之前-綠度母是密宗的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我把無常簿放在那尊像的前面,就是祈請她來救渡這些眾生的意思啊。寫到那一頁就這樣開著放在那裡,然後就點一柱香上供。那一柱香整隻點完了,而香灰郤沒有斷,並且彎成香頭朝向綠度母的右手。綠度母的右手是垂下的,表示布施和接引眾生的意思。那個香頭就是指著綠度母接引眾生的右手,而且那柱香灰就保持這樣很久,過了好幾天才斷掉。

這個方法你自己可以試試看。一來,使得抽象的無常的理論跟你自己實在的生活連在一起,對你有很強的說服力,使你認識無常這個事實。再來,你把無常簿擺在佛桌上,放在佛前請佛菩薩超渡他們,那麼你也藉此修慈悲心啊。從現在開始,你每次遇到,哦,又是誰走了,你就把他也記進去,那麼這個無常的事實,就會常常在你的心裡。這樣子可以幫助你這一生過得比較平穩,也就是過平衡的一生啊。我們看事情若只是看一邊,就是偏見。只看到生活的一邊,過的就是不圓滿的一生,因為只打如意算盤,沒有想到來到盡頭該怎麼辦啊。現在若能生死兩邊都看到了,就好打點說,這一生值不值得花這麼多時間搞錢?還是應該把時間精力省下來,做一些死時可以真正不後悔的事。到死的時候錢不能幫你啊,名也不能幫你啊。反倒愈有名利可能愈成問題啊。往往都是屍骨未寒而爭產的吵架已經開始了。愈有世間的利害問題,到死時愈不得清靜安寧啊。到時候真正能幫你的,就是你心裡有沒有平安。但是心裡的平安不是自己說,我是個好人,就會有平安;那是不可能的。完全靠的是服務一滴,到時候心裡就有一分的平安啊。所以最重要就是對人家的服務啊;這是你一生唯一的財富啊,其他都不是啊。所以要早點認清真相,開始改行,努力積這種真正的財富啊。錢如果不能現在用掉,一口氣不來就不是你的了;你這一輩子只是個財奴,並不是財主啊。你能夠用它在公益事上,能夠造就人家,那麼,這才真正是你的。感恩的人都會說這是某某做的,某某給的。

還有一點是,想到無常,想到死,纔知道說我們人是相當孤獨的。人生的一些事情,老、病、死,都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即使有個人真的是世間少有,愛你勝過於愛他自己,他也是愛莫能助啊。唯一能助是你自己心裡已經有平安,修過了,修到這個程度,超越了個人的生死,那麼你在生死關頭才有安定的力量。所以真正愛自己、真正愛別人,要使他到時候能夠超越生死,而唯一的方法是靠平常的修持啊。所以,念佛、拜佛、這些修法,要很認真的做,到時候靠的就是這些。愛別人也是要千方百計把他引導到他能夠自己修行,那才是徹底的愛,其他的都是過眼煙雲,幫不了多少忙。

以上是從生死來講無常,另外還要講的,像陳上師常常提起,西藏有位大成就的袓師叫密勒日巴,他是修苦行的,一輩子都住高山的山洞;這樣子修的人啊。那麼,這樣的人說什麼是入佛法的門?現在我們大家都說,我已經歸依三寶了,我是多少年的老佛教徒了;但是在他來講,那樣大修行的人,他郤說「無常是入佛法的大門」。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這不是說要等到死了才是進入佛門,而是說你要是對無常有真正的體會,體會到無常那麼迫切,體會到說,世間不得不放,因為反正遲早得放;修行要馬上修,因為這是真正有益的。你要體會無常到那個地步,體會無常到你真的世間的看得開,放得下,修行上是真的努力精進,那時候你才真的踏進佛門啊。現在歸依三寶的儀式是佛、菩薩慈悲設立的方便。要是你嘴裡念了皈依,頭也叩了,而心裡還是世間那一套的話,你還沒有進入佛門啊。佛菩薩的儀式是慈悲把門打開,你不實修就是自己腳沒有走進來啊。你不但腳要走進來,心也要進來啊。心不進來,就是腳進來也沒有用。所以就是要認清,無常才是入佛法的大門。

無常在佛法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佛法的根本基礎叫「三法印」,就是說佛法以這三個最基本的概念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苦就是認清,世間這些即使樂也不能長久,樂極總是就有悲。認識了這些真相,我們要怎樣纔能夠離苦得樂?就需要認識真理:一個是無常,一個是無我。但是,無我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瞭解。至於無常,你只要注意看,一切真正是無常啊!世界變遷多麼的快,你有什麼可以抓的?你抓的只是你心裡一個執著;其實一切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說,要怎樣就怎樣。不管你希望怎樣,都是沒有用啊。你要是認清事情真正是無常,無常到沒有什麼可抓的時候,沒什麼可以抓那自然是「無我」了。「我」只是我執而已嘛,只是自己執著說非這樣不可啊,你跟我就是這樣的關係啊,這樣、那樣的偏執。要是知道這種種偏執都是自己心裡在攪亂而已,並不是事情的真相,就容易得解脫。所以,無常不但是入佛法的大門,而且是佛法徹頭徹尾的真理大道。你要成佛的時候,成就的是什麼?還不就是說,看清無常,就能無我,就無事解脫了。

無常既是佛法徹頭徹尾的一個道理,我們學佛應該注意它,而注意的方法就是利用我剛剛講過這些實際的修法:記無常簿;不時到墳場走走;遇到有人臨終,我們去助念。今天我助他,明天就是換別人助我了。要在實修上努力,不要只是在理論上大家都會說無常,等一下又是說無常所以肚子餓了,趕快去吃美味的素菜啊。實修無常是要在比較重大的事情上去修。今天就是講到這裡。如果有什麼問題,大家來討論。


問 答

一、問:聽說林博士有神通的經驗,能不能講一些感應給我們聽聽?

答:講給大家聽,那要說明這是這樣子的。頭一點呢,感應的經驗是有,但是我不喜歡說是有神通,因為這種是有我執的話,就講說我怎樣,我怎樣,我怎樣。所以佛法一般而言,不喜歡講這些,因為這種講法會把你害了,你知不知道?你就整天在那裡說,噢,我有一個什麼夢啊,我什麼時候又見到什麼啊;這樣子也是不對啊。佛法的道理其實就是要使人得解脫。最好的就是能夠平實的過日子,那纔是真的大修行、大成就。你要是整天在那裡講說,我是怎樣高明,我有什麼神通、法力,那在修証上還早得很呢!因為那就等於說,你一般世間的這一關雖已突破,另一層光影上的執著也還不是出世間,因為照佛法講連天道都還是在輪迴裡,也還是世間,你還有不同層次的關還沒有突破。

但是,有時候需要講一點是為什麼呢?目的是讓大家知道,實際上有超出一般感官所能覺察的經驗。佛、菩薩、天龍八部,這些事情都是真的。你知道了有這回事,那麼你念起佛來的時候就會更認真囉,因為既然這些是真的,你只要努力修行,佛、菩薩是慈悲的,既然你順著他的教導,他當然會保護你,天龍八部都會保護你,這些都是真的。還有,比方說,有的人會遇到鬼啊;遇到鬼你怎麼辦呢?不懂的話你就只知道怕,對不對?你如果知道說有佛、菩薩,有感應這些事情,那麼你就知道沒有關係。遇到這種事情,我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我歸依佛了,我就向佛、菩薩祈禱,就會得到保佑,不用擔心這些事。

既然我們現在講的是「無常」,我就講有關無常的感應。陳上師傳我的,密宗超渡的方法,叫「頗瓦」。修頗瓦,有時候會看到那已過去的人就真的出現了。我第一次有那個經驗的時候,是給一個朋友的媽媽修法。在他們那個靈堂,棺材在那邊,這邊一張遺照,我對著相片在修法。因為以前沒有這種經驗,當時也不覺得,但是事後一想,咦!我剛剛怎麼看到她出現。看到的是什麼樣子,就是說,我是張著眼睛在修這個法啊,這樣的時候,一切現在肉眼看到的情形都沒有變,但是同時就看到那位媽媽出現了。那位媽媽本來就女人來講還蠻高的,因為她比我還高嘛。但她那時候出現,就顯一個比較小的樣子,她穿的什麼樣的衣服,上面有什麼樣的花紋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你看到這一個的時候,她不會擋住你肉眼看到的東西,也就是我同時看到兩者,原來的都在,然後那時候又看到她。

後來還有一次是有位佛友在洛杉磯遇到車禍。洛杉磯離我住的地方大約五百英里。他們幾位佛友在餐館裡面,外面那條路太彎,從高速公路剛下來就正對著這間餐館,有一部車子就衝進來了,駕駛是位老人家,不曉得怎樣就衝進來。那時候另外的佛友打電話來,他們也不曉得說在裡面是誰過去了,因為警察把現場封住了,只聽說有兩個人過去。不管是不是認識的,既然聽到說有人過去了,我就為他們修頗瓦了。我修法的時候,那位佛友就出現了,全身血淋淋,身體那裡撞成什麼樣都很清楚。但是形體也是縮小了,他是很高大的,出現的是差不多五、六歲小孩子的大小;整個形體就是照比例縮小,縮成那個樣子,就這樣出現一下子。所以我們人走了以後,要燒紙錢,要請法師超渡,都是真正的事情。所以你現在自己努力修行的話,本來因為前世的因果會遇到壞事情,就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沒有啊。或者本來要轉世輪迴,也可能改生善道或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修行是需要努力的啊。

二、問:如你講無常,我們的心真的是無常。我們有時想起來,想到這些事情,我們就要精進的去修行。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的心又無常了,就不要念佛了,放棄它了。那不久的時候,我們又遇到某種的情形,就又開始回來修這些法。因此我們在修行上是斷斷續續的。這個心也真的是無常。要怎樣去克服這種心情呢?

答:克服這種無恆心,有兩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利用我剛剛講的那些面對現實的法子,到墳場去看啊,記無常簿啊,或者在讀報紙、看電視的時候注意一下,每天都有好多這種事情。看到的時候,不要想成說都是別人的事,不曉得什麼時候就輪到自己。在座有位佛友以前曾被人家剌殺,那根本不是他的事,郤忽然遇到了。像這樣的事,人生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啊。前生造的業,不曉得什麼時候報應就來了。另一方面,就要靠養成一個做定課的習慣。要是有了做定課的習慣,即使忘了無常,至少在做佛課時,心可以比較清靜。這樣子做久了,人就慢慢會改啊。修行就好像種樹,每天澆灌,它就長得好啊。你要是每天做一個定課,久了你的內心就會發展得很好。

最主要就是說,要是遇到退懈,也不要變成整天在那裡自責:唉呀!我這麼不用功,我這麼不精進!這樣也是浪費時間,因為這些想法並不是佛號,對修念佛沒有幫助,還是一種我執。所以那一些並不需要,我們要的只有佛課本身,只要有空我們就做功課。像你們已經來往的都是佛友,這樣就很好,因為他們不會把你帶壞,大家走來走去都還是到佛教會聽經、拜佛、念佛,這就很有幫助了;大家互相維持嘛。還有,你也不用太著急,因為人生的際遇不容你沉迷,佛理並不是空洞的話,遲早你會遇到一些事,叫你不得不看破世間,不得不努力修行。問題只在看你被蛇咬要第幾次你纔知道蛇可怕,就是這樣而已,對不對?

三、問:如果一個人認為一切無常了,他是不是就,反正無常,什麼都不管了,也可以亂來了,也可以不要有計畫了,是不是會這樣呢?

答:很多想法都是在理論上推出的結果,在實際上行不通。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站在岸上,看到有人快要沉下去了,他喊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啊?你為什麼不那樣做啊?」憑空臆測的跟當事人的情況往往是兩回事。同樣的,無常這個觀念,照你現在這樣講起來會有這些結果,其實是你對無常還沒有真正深切的體會。你只是現在聽到人家講一個無常的觀念,就從觀念上來推論,你想到的只是,既然是無常,那麼,我現在反正是健康的,我只要現在過得快活就好,我也不用計畫,我也可以不管別人,為所欲為。其實真正對無常有瞭解的,會說,我現在雖沒有事,下一秒有沒有事,不知道啊。並不是說下一秒就可以任意,要怎麼做都可以了。

此外,雖然臆想上好像可以隨你高興亂來,事實上等下還是要吃飯,對不對?那你吃飯,不是說無常你就去搶了,那你馬上會被捉起來,你當然也不願意囉。所以無常並不能離開生活來談,而是瞭解到,因為無常,大家都在一個不安穩的情況下,不曉得什麼時候會遇到車禍,會遇到病,會遇到什麼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愈是要珍惜說,現在那些苦惱的事情還沒有來到,所以要設法使我們將來若是遇到那些問題的時候,痛苦可以減到最少。要達到這個目的,並不是說,就不要有計畫,不需要工作,哦我們不需要種田了。那你這一回春天不下種,到秋天要收什麼呢?你就不要吃了;當然不會這樣,因為沒有人會那麼笨嘛!

有了無常的瞭解以後,你就比較不會過份的糾纏,或者過份的貪求、營謀。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一切是無常啊,這樣做,到時候也可能白辛苦一場啊。此外,我們剛剛已經提醒了,人生的大問題能否解決還要看你心裡的清明與安定啊。你心裡不安的話,錢再多也沒有用啊。你這個人做得那麼壞了,根本沒有人要理你呀;錢再多也沒有人管你啊!這一層也是很現實的問題。你剛剛那個講法就好像說,有人可以不管別人怎樣,任意亂來,還是可以過安穩的日子;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的事啊。你真正很深入,很實際的去想的話,你愈想無常,你就愈覺得人不可以不謙虛,不可以驕傲,要幫助人家。我們生活在社會裡完全是靠大家互相關懷與合作。所以,你說的只是一種猜想,是不切合實際的;實際生活是沒有辦法那樣隨便。所以,並不會有你提出的問題啊,因為在生活裡行不通嘛。

四、問:請林博士告訴我們,密勒日巴袓師修行的情形。

答:密勒日巴袓師是西藏古代一位大修行者。我們現在是講無常,所以我講一個他修無常的例子。一般來講,住在山洞裡修法,已經是很難得的苦行了。而他是難得到什麼地步?他不願意出去要飯。他覺得說,要飯也是浪費時間。那怎麼辦呢?他的山洞外面,只有一種叫蕁麻的野生植物,他就是只吃蕁麻。他就是連乞食的時間都要省下來。因為他多年都是只吃那個東西,所以後來全身都是綠色的。我並不是在鼓勵說大家去做這種過份的苦行,這是少有人能做得到的。但是我們現在講無常,就舉例說古人有的精進到這個地步啊。

有一次他出洞小便,小便完要回洞的時候,他那已經破裂的衣服被有刺的樹枝勾住,他一拉,拉不開,頭一個念頭是想把這樹枝折斷,或者把樹劈掉,可是第二個念頭馬上就起來說,這樣又是浪費時間,所以他就用力一拉,衣服破就破,他又回洞去修了。他修無常是到這個地步啊-剛有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無常,就又把頭一念放掉了。這些就是密勒袓師實修的例子。

真正精進的話,都是在念念上修啊。所以你說我們修念「阿彌陀佛」幹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根本上還是隨著念頭在轉來轉去,所以要徹底修行的話,就要能夠念念自己都覺察。念念保持「阿彌陀佛」的話,那麼你就真的修到了。

哦,講個笑話。我們那一天到一位張居士家裡去吃飯,席開兩桌,一桌是很好的素菜,一桌是客家人特有的咸茶。然後這位居士啊,他這一桌吃一吃,就移往另一桌去了,因為他兩邊都要吃啊。我就和他開玩笑說,你不留在原位就是無常囉;因為無常你就出離了,你從這一桌就過去另一桌;那你很精進啊-那裡有好吃的你就過去了。這是開玩笑的。

五、問:請您告訴我們那裡有您提到的〈記無常簿〉的感應相片。

答:這是在我以前寫的一本書叫《修途隨筆》內。裡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講記無常簿這個修法。你們有興趣的話,請你們的主席複印給大家。這本書的最前面有一張相片,就是我剛剛講那一個感應的故事。你看,這邊就是綠度母的像,她的右手不是垂下在這裡嗎?那你看,這邊就是那柱香灰啊,整枝燒了以後,香灰完全沒有斷,並且這樣子彎下來,然後又往上去,就指向綠度母布施、救渡的右手。這本書你們可以傳著大家看一看。

我這一回來馬六甲,頭一天在人生佛學中心說法。開始講的時候,我就注意到,那尊大佛前面供的環香,香灰形成垂直的一圈而沒有掉落,當時我也沒有在意,就開始演講了。等我講完的時候,轉身一看,經過那麼久,香灰已經轉成兩圈了。我就跟大家講,大家就來前頭看,並且照相留念。後來,佛堂後面的地藏菩薩前面供的環香也是一樣,不過只形成垂直的一圈。這個感應也是很特別的,預兆這次來馬弘法從頭到尾都會圓滿。環香是扁的,而香灰不但沒有斷,並且形成垂直的兩圈。(請參閱本書前面之相片)

六、問:請問林博士,你提到送寶瓶給龍王,我想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答:密宗傳統就有送寶瓶給龍王,因為龍王是管風雨的,所以遇到旱災,就裝一個瓶,裡面放一些寶貝,放一些祈禱的符咒,送給龍王,請他加被下雨,解除旱災。陳上師在印度閉關時,海龍王去向他下跪,請他來美國弘法。陳上師說,龍王的神通力量很大,跟天神差不多,那麼我們為什麼只能向他求雨?也可以向他求別種的加被才對。此外,他想說,當我們向龍王有所請求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太自私,只想我們自己的願,也要替龍王想,所以他就要加入替龍王祈禱能早日成佛。因此寶瓶裡加了中藥的補藥來幫助龍王開發五輪,早日成佛。並且龍后如果幫我們向龍王請求,一定感應更快,所以我們又加入給龍后的首飾。所以除了傳統的東西以外,我們加了這些。

從陳上師到美國的第二年開始,他就找到龍宮,在太平洋的一個小海灣,離我們住那裡開車高速公路要走兩個半小時,建材小灣(Timber Cove)。從一九七三年到現在送寶瓶已經送四百八十五個了。一直都有感應,所以我們也不用跟人家講,有感應的人他就會跟他的親戚朋友講,人家就慢慢知道了。所求的都是種種眾生的事情,當然也有人是求在佛法上,能出離或能夠精進,這一類的。或者說父母能夠晚年有人照顧,那他可以出家,也有求這種的。有人逝世了,在夏天政府防森林火災,我們沒有辦法舉行火供,就請龍王護持他生西。此外,種種世間的事情,有的求婚姻、求子、找工作、求消除家庭問題、公司人事問題、債務問題……,都是有感應。就是台灣、香港、加拿大、馬來西亞也有很多人求。因為他送了一個有感應,下次有事他就又想送啊,他的朋友也想送啊,這樣子傳開了。

七、問:在馬來西亞是否有龍王的龍宮?

答:在馬來西亞有沒有龍宮,我不知道,不過聽陳光輝居士講,有一位林美香居士的先生,去刁曼島的時候,夢見龍王說要求送一個寶瓶。所以他們送過兩次。但那時候他們只是照著書做。所以這一回我來,在七月九日到十一日,我們有十一個人要去刁曼島,送一個寶瓶給龍王。瓶內要裝的東西我們都已經預備好了。但是,你們如果想跟龍王結緣,可以把小件的飾物,首飾之類,交給陳光輝居士,我們會幫你放入瓶內,一起加入祈禱。(補充說明:獻此瓶之後,林博士感應確知刁曼島有龍王願護持佛法。)

八、問:請問林居士,有人念佛時東張西望,是不是心不定?

答:這也不完全一定。但是,若要練習使心定下來,初修的人乾脆就觀著阿彌陀佛是比較好,因為你東看西看就難免心比較散亂。所以你就在佛前看著佛念,或者你垂著頭的話,看著你的念珠念啊,這樣可能比較有幫助。

但是,我們從表面不能判定別人一定是怎樣的,他也許只是累了動動脖子啊。(聽眾皆笑。)所以我很小心,不上當。學邏輯就是這個樣子-劍有兩面,不要砍到自己。

九、問:林居士,我想請您跟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紅觀音超渡法會」?

答:密宗四臂觀音的佛像,有兩種,一種是白色的,一種是紅色的。這兩種觀音有什麼區別呢?在某個意義上講是沒有區別的,就是在根本的智悲上是完全一樣的。但是白觀音是顯單身的,紅觀音則顯雙身的。單身表示本來清淨;雙身表示智悲圓融。修超渡的話,白觀音也可以超渡,紅觀音也可以超渡。但是,修紅觀音法行超渡,比較偏重利用密宗雙運法的觀想。

十、問:剛剛在《修途隨筆》這本書上看到你的佛桌上有十字架,那是什麼道理?

答:在我的佛桌上,也供著耶穌的十字架;這是因為陳上師教導我們說,凡是到一個地方弘法,要請當地的神明合作。這並不是皈依外道。弘法也不是要跟其他宗教對立,而是要以真理與智悲的行為來感化當地的人,也要感化當地的神,而且要請當地的神明來協助弘揚佛法。這並不是陳上師獨創的做法。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你看經書後面都寫說,佛咐囑天龍八部護持流通。天龍八部裡面的帝釋天、大自在天,那些天神本來都是印度教的神明;佛也是把他們教化,然後請他們來做佛法的護法。

陳上師當年從印度來到美國,第一個火供就是供耶穌,因為美國是祂的地頭,人們信的不是天主教,就是基督教,所以我們要請祂幫忙。至今我們每逢聖誕節,還有復活節,都舉行耶穌火供,沒有間斷過。陳上師還特別寫了供耶教五聖尊的火供儀軌。我們這樣做並不是要討好耶穌,而是藉著火供儀軌把佛法智悲的道理融貫進去。這樣子就把耶穌的人天之道昇華了,提昇到佛法的層次。這樣子的話,耶穌也得到佛法的好處,我們也得到祂的護持。

十一、問:林博士,你對盧勝彥還有天道的看法是怎樣?

答:很多事情都是雙方面的。那麼,如果批評別人,問題是說,對方並不一定願意改,但是你郤很可能和他們糾纏不清了。所以,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是努力做正面積極的弘法和實修。這不是要逃避問題,而是仔細考慮的選擇。

我們在實修上往往會遇到這種問題。就在佛友間,也會發現有的人的作法,我們無法同意。那時候要怎麼辦呢?你批評他,他不見得要聽,但是他就是要跟你講到底。因為他覺得他比較有理。事實上,大家的程度、學養、人品有很多差距,不是講得通的。這樣爭執下去,寶貴的時間過去了,而兩邊都沒有得到好處啊。

佛、菩薩的覺悟是永恆的,不在一時一地的得失、長短;佛、菩薩等我們覺悟也是無限的等待-只要有人還沒有成佛,他們就老在那裡等著。但是他們並不是消極、被動的靜待,而是千方百計的弘法,安排使我們覺悟的助緣。只要佛法有人在弘揚,佛的道理保存在世間,那麼每一個人領受到多少,覺悟到多少,都有他的時節和因緣。所以,這一類的事情,我是覺得生命寶貴,時間可貴,沒有時間跟人做那種糾纏不清的事,因為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有理也講不清。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積極的弘揚正法上努力不懈。我們要說明,真正的佛法是開示解脫的道路,是要助人解脫輪迴的苦,而不是要使人發財的。這一些基本的見地,學佛的人自己要認清,因為佛法講得很清楚,發財並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遇到生死關頭,財產愈多,糾紛愈多,就反而不得安寧。心中有平安,全靠平常老實做人、做事,平常有修行。至於修行的方法,差不多所有的大德都說念佛是很踏實的修法,適於一般在家的佛教徒。

至於那些要繼續追求財富、追求神異的人,我們一時也很難勸化,只有耐心自修,等他覺悟。這樣並不是逃避問題;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在學解脫啊。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如何解脫的話,又那能幫人解脫?你看多少人就被這些問題纏在那裡,那些時間都沒有在精進念佛了,很可惜呀。我們需要先學解脫;你自己解脫了,別人才能得您的幫助而得解脫啊。

十二、問:佛教有一種陀羅尼被,通常是黃色的,上面印了很多經咒,用來蓋在屍體上,加被亡者;這種被什麼時候使用?可不可以燒?

答:等到他嚥了氣了,就可以給他蓋上去。使用陀羅尼被,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經咒有保護、加持亡者的力量,可以幫助他消業往生。我認為陀羅尼被應該是跟著屍體走,就是說你給他蓋上了以後,那麼,火化,土葬都是跟著去了。這樣才是一直保護亡者的意思。有人說經咒不能燒,不能埋
,以示尊重。但在陀羅尼被上印的經咒是要保護這個人的,所以必需跟著他去,而且這樣的埋或燒,並沒有不敬的意味。我們若是執著燒埋的形式而忽略了燒埋的動機,便是真正著相了!

十三、問:一個佛教團體的組織,如果被一些假公濟私的人操縱著,那麼我們加入在這個團體的人,被他們利用之外,會不會算是造業?

答:你不知道的時候不是造業。你如果知道了,就要避免同流合污,你離開就是了,也不要鬥。要是鬥的話,又是浪費時間了。懂無常就是這樣子放得下,因為鬥是鬥不完的,修行的時間就浪費了。要容忍、讓他,而且還要可憐他,因為他不懂佛理才會做這樣的事啊。

十四、問:依戒律說,不可燒經;何以可以火化陀羅尼被?

答:戒律上規定不可燒經,是什麼含意?如果有人燒經,存心是說,這個壞東西我要把它毀壞,那當然是犯戒。但是,比方說有一本經書已經髒了,破了,無心撕壞了,也沒有保存的價值的時候,你怎樣處理它?也有規律說要把它燒了,然後把灰好好埋起來,免得被人家踐踏。所以,主要是看存心,不可著相。我們火化蓋著陀羅尼被的遺體,用意不在燒經,而是在使經咒繼續保護亡者,那當然是要一路跟著它囉。那有說護照到了這裡又拿回來,那他等一下過不了關,誰負責?

十五、問:請林居士解釋在此鎖圈上所印的法語的意義:築戒律牆,下菩提種,開智慧花,結佛陀果。

答:這些,就我所知,是我師傅所教的「學佛八次第」中的四句。他的「學佛八次第」是用通常栽種、收成的過程來做比喻的。這八次第是:以無常錢,買出離土,築戒律牆,下菩提種,澆大悲水,施定力肥,開智慧花,結佛陀果。

他教說,你要修行,最後要得到佛陀這個果的話,最先得有個資本。什麼是你的資本?以無常錢,就是說你要懂得人生無常;你懂得無常了,纔知道時間寶貴-不曉得還剩下多少時間,所以時間非常寶貴。有了這樣的覺悟,你的時間就不肯浪費了。那麼,怎樣才是不浪費生命呢?就是要把時間用在修行上面。當你把時間爭取到成為你自己可以應用的,那時候你才有資本開始做修行這件事。

那麼你以這個無常的錢,你要做什麼?買出離土。你有了時間以後,要買出離土。你有了時間以後,要是整天去馬路遊蕩,那還是沒有用啊。你有了時間,就要出離;出離的意思,也不是說你非要一個人跑到那裡去不可,不是這樣子。出離的意思是說,世間這些不究竟的事情,你得過且過,不用那麼費力、操心;然而你節省下來的精力、時間要投入研究佛法和修行上面。出離的意思就是說,把心移往佛法這邊來,把行為的重心也是移往佛法修行上面來,那麼這才是出離。

以無常錢買出離土;有了這塊地以後,你要怎樣開始種這個最後會結佛陀果的樹呢?你先還要做一步預備工作-築戒律牆。築戒律牆就是說,你要是不照著佛、菩薩教的這些規矩做人、做事的話,可能不知道要做好事而做壞事去了。

做了壞事,人家就跟你有恩怨,國家要處罰你,這樣子糾纏下去,就沒有時間修行了。所以,先要在這一塊地上面築一道牆,就是身、語、意要守戒律,就是佛、菩薩講的十善要修,十惡莫做。

等你守好了戒律以後,再來就是下菩提種,你就下種了。什麼是佛果的種子?就是菩提心囉。就是說要發菩提心。你做修行這件事,你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你如果只是為你自己,是永遠不能得解脫。只要有一個私心在,就永遠不能得解脫。你要得解脫,你就要了解說大家是一樣,大家都是有情,都是會感受苦而且很難避免苦,都是希望得樂,但是又不知道怎樣可以保証得樂,都是在同樣的情況下,都是有一個身體,所以有老、病、死的威脅和苦惱。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使大家都得到好處呢?就是要心裡有體貼,有寬容啊,並且在行為上需要大家互相扶助、互相博愛啊。過這樣的人生,心裡才會有安定的力量,才能安渡人間種種的苦況。

真正瞭解到上述的情況和道理,而且願意為弘揚這些真理以幫助大眾而來奉獻你的生命來努力的時候,纔是真正的發菩提心。一發了菩提心就等於下了種一樣,所以叫做「下菩提種」。

但是,有了這個發心,你若不繼續去照顧它,它是不會長大起來的。要怎樣繼續照顧它呢?就像我們種東西要澆水、要施肥一樣。澆水呢,就是要做服務大眾的事情;這種服務是沒有企求的,只是本著一種同體大悲-體會大家是一樣的,所以要為大家服務-這樣的心去做。這種服務叫做「灌大悲水」,因為它會長養我們的菩提心。

等到服務多了,時間久了,個人的心胸就漸漸會比較開闊,煩惱也會減輕。這個時候就是習定的好時機,所以說是「施定力肥」。習定比喻成加肥料,就長得更快,長得更好了。雖要習定,但是要注意,並不是一開始就習定,而是等到你已經守戒律,有菩提心,就是說外面的行為也合規矩,內心也已經發了菩提心,而且已經做了一些服務的事了,那麼這時候習定就安穩,就易成長。

經過以上這些步驟的調養,你的智慧就會慢慢成熟,所以說「開智慧花」,然後「結佛陀果」,那就是因緣時節成熟,它果子自然會來。

十六、問:林居士是否有帶陳上師的舍利來給馬來西亞的佛友供奉?

答:沒有,我沒有帶陳上師的舍利來,因為陳上師的舍利子我若分贈的話,那我就不知道要怎樣處理,因為太多人都想請一個;這是供不應求的事。所以我想比較有意義的做法是,以後要是真的有實修的人,那麼我們有壇城,也有分壇,再在各個分壇去供奉,也不是給那一個個人;那樣子比較有意義。

十七、問:在陳上師遺體火化的時候,聽說有好多瑞相,請林居士談一下。

答:陳上師遺體火化的時候,詳細的情況已寫在書裡,現在一時不一定能講得很周全。但是可以講的就是,頭一個就是有很多位在場的人聽到有一個念「阿、撘媽撘土,阿」(普賢王如來咒)的聲音。另外一個很特別就是,等火化過了一天我們才開爐拾舍利,因為不然太熱,我們要去揀舍利就不容易。開爐一看,他的整個頭骨都還是完整的,因為很多人的頭骨經過那麼高溫的火化之後都是碎成一片片的,而且我聽人家講,一般大多是灰黑色的骨頭啊。他的骨頭有很多純白的,還有種種形色的。剛開爐整個頭骨完整,那在八十一歲的老人是很難得的。

十八、問:修練佛法,不論老、中、少年之人都念佛,但他們所得之利益,是不是都一樣?

答:這要看你怎麼講算是得利益。如果說佛菩薩給的加持,那是沒有分別,給的都一樣多。但是,各人接到的郤有不同,那是因為什麼?你自己這個心,心房開幾分呢?你有沒有誠心接納佛呢?但是心地的開放也不是說開就開啊,而是你努力的話,你誠懇的話,那麼你就開得大,所以這也是跟修持有關。一般而言,修久功深。但是我們也不能輕視初修的,因為有的雖是初修,心很純真,他一接受佛法的道理就很徹底的歸依,那麼他有時候感應很快啊。

老、中、少年,年紀固然不同,各人剩下的時間也並不是說老人就剩的比較少,對不對?所以這都不一定啊,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說,怎樣設法使自己養成一個做功課的習慣。習慣很重要啊;因為你五分鐘熱度的話都成不了事,所以就是養成習慣很重要。習慣久了,就有力量,那時候感應就慢慢來囉。但是你也不要介意說,我已經修好幾年了,怎麼沒有感應?有沒有感應還要看你懂不懂得珍惜它。誰跟你保証說你這個人原來是可以有這麼多年,好好念佛的?能有幾年好好念佛就是很大的感應啊,不要只在追求什麼境界,什麼神異啊。心存感謝,因為無常啊。我們能夠坐在這裡談佛理,比起南斯拉夫正在打戰的,我們是超出天堂,都差不多已經到極樂世界了。

十九、問:幫人臨終助念,自己得什麼好處?

答:其實每個人都會死,但是又沒有機會練習一下(聽眾哄笑)。所以,去臨終助念是最接近練習面對自己的死亡了。你就看到說,人走是這個樣子啊。特別是你常去助念的話,就會看到人其實有不同的層次啊。因為臨終的人,有的修久,有的修短,有的甚至沒有修過,只是家人請佛友來替他助念啊。那你就會看到說走的情形真的是不一樣。助念使你很貼切的經歷一次無常,又看到說人家念佛真正念得久的,念得好的,真的走得都不一樣,那麼你就得到很大的好處。再來呢,就是你又修慈悲心囉。再來呢,你現在常常幫人家念,輪到自己要走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幫你念。所以,你得的比你給的會多很多啊。你得的就是這個。(掌聲)

二十、問:林博士,有一點疑惑,是說我看到有的人,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他可以供齋,過後他又犯殺戒;到底這種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答:你是問說,為什麼又持齋、又犯殺戒?這是因為心不純,沒有看透徹。他一邊也希望得功德的好處,所以持齋;另一邊郤沒有看到犯殺戒的可怕,所以又犯了。所以這主要是還沒有徹底。你若可憐他,有機會你要勸他。此外,還可以替他迴向。

廿一、問:那麼,老實說,假如真正持齋的人,犯這個行為是該不該?

答:當然是不對。

廿二、問:一位正信佛教徒如何分辨外道?護教精神該以何種態度處理他人的宗教?

答:頭一個就是要瞭解我們佛法跟其他宗教的最根本差別,是在於徹底的覺悟、徹底的解脫。所謂徹底的解脫,照哲理講,就是徹底的無我。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因為我們還沒有到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有時我們也是很難去分辨。在理論上我們講得出來佛法與其他宗教的分別。在事實上如果遇到分不出來的時候,就要看哪一個比較能夠容忍他人,那個就是無我的精神比較徹底一點。

佛法是比較包容;包容並不是不辨是非,而是有一種同情的瞭解,覺得說他對最基本的、解脫的真理還沒有看清楚。因此在態度上,不是對立、攻擊,而是容忍,設法幫他瞭解說,要真的得徹底的解脫,需要怎樣修行。這種包容不是可以爭得來的,而是要謙虛、忍耐、有愛心,持之以恆。

護教的作法我認為應該偏重在闡明佛法真正的道理以及實際的行持。爭論是沒有用、沒有結果的,對不對?爭的兩邊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啊。對別人的宗教,我們當然還是尊重他們的信仰自由。佛法教「無我」,不是叫別人說,你們都得跟我一樣,那就是有我了。「無我」是本來如此,靠每個人將來有一天自己覺悟,本來是這個樣子。我們能夠幫助他教的方法就是,維持佛法的哲理,維持佛門的修法,使他們將來有機會接觸到佛法。要是我們熱衷於跟他們爭論不休,而不維持好好修行,那麼兩邊都失掉實修佛法的機會。我是覺得這樣子,因為我看到說,勸來勸去都變成爭執而已,並沒有結果。所以還是實修要緊。不用說對外道如此,我們自己同樣信佛的也是程度有深淺。程度深的要怎樣傳達道理給程度淺的?基本上也只有靠踏實修行啊。您看那些大德,他們所以能感化人,主要是靠身教,自己身體力行;若光是嘴上講得好,是不能感化大眾的。嘴上講得再好,人家心裡不服,還是沒有勸化到。以身作則,默默做,比較要緊。

廿三、問:請林博士略述陳上師的行誼,做我們的模範。

答:陳上師早年也是從念佛開始修。念佛念到後來,就有緣接觸密宗。然後他就發心,就是家中的事情都不管,就出離了,那麼就到西藏、西康去學了五、六年,跟過三十幾位上師。他還沒有去西藏的時候,就已經自修到在山洞裡閉關的程度了。他住的山洞,有一個還是老虎洞;老虎回來,見到他就離開了。他先知道大陸會變成共產黨的,所以他就到印度去了。在印度就在一個房間裡閉關,閉了廿五年。就是歷史上也是很少有閉這樣長期關的。他剛到印度時,去菩提伽亞朝佛,釋迦牟尼佛就跟他講說以後你會到美國弘法。他有美國的佛緣就被接到美國去。到了美國以後,弘法十五年,在一九八七年圓寂。他一生著作很多,中、英文都有,都是免費印贈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佛教團體及佛友。

廿四、問:顯教與密教有什麼分別?

答:顯教跟密教的分別主要是在程度的深淺以及方法的難易。基本上密宗只是在顯教的基礎上,再加一些接近佛果位的教授。因為密宗設定在顯教的基礎上,所以它的修法有些是比較硬碰硬的。好像說,如果理論上是徹底的話,那麼你應該是經得起考驗的。所以它有些修法,在顯教的階段往往會說,我們不好這樣做啊。比方說,在顯教就說我們要修慈悲,所以我們見到人就應該是和顏悅色的,不要生氣啊。可是,徹底來想的話,就有更深的一層-不要著相啊!只要是出於愛心,孩子乖的時候你對他笑嘻嘻;孩子壞的時候你也可以罵他一頓,揍他一頓。所以密宗有些佛像有憤怒的表情。你如果不懂深一層的道理,就會批評說怎麼佛像還帶著怒容呢?其實這種佛的心裡一樣是充滿慈悲呀。慈悲雖都一樣,智慧也都一樣,但是,到了密宗的程度,就更活潑。它的理論透徹,所以方法活了。它有些作法,在顯教說不要這樣、不可這樣,那是因為一般而言生氣是不好的。密宗那些生氣樣子的佛像,並沒有嗔心,只是看起來像是生氣。所以顯教與密教有這一類的分別。此外,顯教氣功方面最多講講說怎樣調息。到了密宗才有比較深入的修法。所以要把這些講清楚,就得說明密宗的基礎是什麼;那你要是懂的話,就不會誤以為密宗是外道了。

(問答結束,大眾齊念阿彌陀佛聖號,吉祥圓滿。)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回寶井清泉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