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地
         a、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
            b、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卅二〕
        二、修行
         a、發心
        
                  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二〕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十七〕
                  2、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十〕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十四〕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十四〕
                    3、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十七〕
        
                b、行持
        
                  1、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廿三〕
                    2、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四〕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十四〕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十四〕
                    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卅一〕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廿七〕
            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廿七〕
                    4、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廿一〕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卅二〕
        
        三、果德
        
           1、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是名『須陀洹』。〔九〕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九〕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九〕
           2、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九〕
            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九〕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九〕
           3、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十七〕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三〕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廿八〕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十七〕
           4、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廿八〕
           5之1、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十〕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七〕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廿二〕
           5之2、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十四〕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十七〕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廿三〕
           5之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十四〕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五〕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二十〕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二十〕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廿六〕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廿六〕
           5之4、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十七〕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廿九〕
           5之5、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廿五〕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廿五〕
            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廿一〕
            「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十三〕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廿一〕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廿一〕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七〕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六〕
        
      
      
        一、觀念
         a、無實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十八〕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十九〕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卅一〕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卅二〕
           2、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五〕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八〕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十四〕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十四〕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十四〕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十四〕
        
         b、無二
        
           1、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三十〕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三十〕
           2、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六〕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廿一〕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十四〕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
           3、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十七〕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七〕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十七〕
           4、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卅一〕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十七〕
           5、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廿七〕
            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廿七〕
        
         c、應用
        
          1、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十四〕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四〕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四〕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十四〕
           2、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廿一〕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七〕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卅二〕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十七〕
           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廿七〕
            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廿七〕
           4、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七〕
        
        二、論法
         a、是非皆離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六〕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六〕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廿一〕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十四〕
         b、無實之非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五〕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八〕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十四〕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十四〕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十四〕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十四〕
         c、三段破立
        
           1、直指無實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廿一〕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是名『須陀洹』。〔九〕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九〕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九〕
           2、無實之非
           一、身如須彌山王,…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十〕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十七〕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二十〕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十三〕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二十〕
           二、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十八〕
           三、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廿一〕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廿五〕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三十〕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卅一〕
           四、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十三〕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十三〕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十〕
           五、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三十〕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十四〕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卅一〕
           六、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十三〕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十四〕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七〕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廿三〕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