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通攝舉隅頌〉之說明

簡繁轉換 - 繁體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筆錄:弟子綿延


教義通攝舉隅頌

敬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前

敬禮大牟尼,皈依大法王。三時十二分,一切佛所說,前前通後後,
後後攝前前。無分小與大,惟是一圓教;殊勝微妙法,出生一切佛。
為利諸行者,舉例言通攝,令不生顛倒,圓滿能受持,不執此破彼。
金剛座前書,敬請大加被。教海無量義,非短時可集;謹就因地中,
出離心言通,次就大圓滿,果法上言攝。
出離屬小乘,然為法基礎;是故普賢品,亦讚頭陀行。一切法門中,
皈依為最初;于世不厭離,決非真皈依。為令他亦離,故生度他心;
非遷就于彼,彼此陷泥犁。故欲發大心,亦基於出離;出離心堅固,
方能行六度。厭離財寶故,即能行佈施;若與彼同貪,則不能佈施。
出離心堅固,方能言持戒;與俗人相處,言行皆造罪。出離心堅固,
則能忍大辱;不離而忍辱,何異無恥者?出離心堅固,方能言精進;
不離諸俗事,何暇以精進?出離心堅固,方能言禪定;奔走散亂中,
皆由不出離。出離心堅固,方能言般若;日處八風中,焉能悟空性?
如上通大乘,但就大略言。禪宗稱最上,然亦必出離。二祖斷臂時,
豈有世間念?古德持話頭,如彼喪考妣;一時若不在,如同彼死人。
南泉三十年,不曾出池陽;慧忠四十年,不曾出黨谷。此中例甚多,
(可讀拙所撰,cw13:《禪海之塔燈》。)密宗即生成,人歲能幾何?盡其畢生力,
尚恐其不足;何能雜俗事,轉自成蹉跎!生起重佛慢,為離眾生見。
圓滿次第者,若論勝樂法:幻身離俗身,氣功離俗語,夢光離俗意,
頗瓦與中陰,徹底離俗世。若論密集法,五次第之中:第一身遠離,
第二語遠離,第三意遠離,明明已標出,第四幻身者,仍離身語淨,
第五光明者,仍是意離淨;前三離為粗,後二離更淨。如上通密乘,
亦就大略言。若論通大印:離貪則能樂,離嗔則自明,離癡則無念,
能離無所離,方真入大印;專一即離亂,離戲即離印,一味則離異,
無修則離功。若論大圓滿:明悟法性者,即離於俗慮;悟境日進者,
則離於粗悟;自心進詣者,即離於人我;窮盡法性者,則離於法我。
是故一出離,直通於佛果;如上所言者,就出離言通。
如此大圓滿,向下亦能攝。初攝大印者:專心大圓滿,攝專一瑜伽;
不著圓滿見,攝離戲瑜伽;事事大圓滿,攝一味瑜伽;大圓滿離修,
攝無修瑜伽。次攝正分者:大圓滿明空,攝勝義光明;大圓滿如幻,
攝幻身次第;明空無二體,大圓滿法身;明照不滅者,大圓滿報身;
顯現種種者,大圓滿化身;此即身遠離;大圓滿智氣,即是語遠離;
大圓滿智慧,即是意遠離;如上攝正分。大圓滿本具,即是大佛慢;
念念大圓滿,即是大堅固;事事大圓滿,即是大明顯;此上攝起分。
大圓滿明空,即是大明點;大圓滿遍住,即是大中脈;大圓滿智慧,
即是大智氣;此上攝氣功。心絕無明故,故能攝光明;一切如夢故,
故能攝夢觀;法性絕中陰,又名大往生;六法皆攝盡,故名一能百。
不貪即佈施,無著即持戒,常空即忍辱,無間即精進,無亂即禪定,
明空即般若;如是攝六度,詳見無上智。大圓滿同體,無自無眾生,
亦能度眾生;大圓滿無緣,故能興大悲,而離於俗緣。具慈悲喜捨,
能攝盡大乘;事事能無礙,處處自解脫,能攝十玄門;其餘十宗中,
無不攝入者。廣則詳講錄,曾在樂山講,令彼道決定,極讚金剛乘;
此中未暇詳,能攝小乘者。
大圓滿行人,外離於俗事,內離於俗念,密離於俗定,密密所離者,
一切諸邊執。雖離無可離,實則為大離;是故殊妙師,釋迦大牟尼,
三時所說法,前後無顛倒。執此而破彼,是大愚癡行!執大不出離,
尤為愚中愚,是無可救者。於此通攝中,前後能通達,自與法相應。
淺深自測量,不可妄尊大;惟不自欺者,方能救他人。丁亥十一月,
圓滿三十日,座餘一小時,書此供黃老。

右頌為黃衡秋老居士而造,時同在菩提場中華佛寺閉關。括弧內二句,謄寫時所加。
CW17_曲肱齋讚頌集

那,今天開始講了喔,這個是,今天幾號?四月八號,哦,講〈教義通攝舉隅頌〉。那這個題目是什麼,你知道嗎?什麼意思呢?他說,他是「教義」,就是說基本的那個佛法的教義,就是基本的原則。那麼基本的原則有通有攝,什麼叫「通」?什麼叫「攝」呢?他下面有詳細講了,就是說,唔!前面的呢可以通後面的喔,那,後面的呢包括了前面的,他是這樣的意思。就是說教法裏面有次第嘛,對不對?有些是基礎,這些基礎呢通後面,就是說後面雖然不提呢,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是不行的,它是一貫的,那後面的好像離開始基礎很遠了,呃,它這個裏面,一定是包括到前面的基礎,這樣的意思,所以一個是「通」一個是「攝」。那麼「舉隅」囉,「舉隅」他就是說,因為教義裏面有很多東西了,不一定都需要講到,他拿一個做例子給你講,人家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就不行了,他說,噢!我舉個例子給你看哪,這樣的意思。從這個例子你以後遇到別的東西,你自己要這樣子去想,這樣的意思。

那麼這要講佛法了,所以先「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前了,請求他加被我們囉,我們要講他的佛法了喔,這樣的意思。那麼,「敬禮大牟尼」,「牟尼」就是如意寶的意思,「牟尼」,他的咒是「牟尼、牟尼…」。他說「敬禮大牟尼」,就是敬禮大的如意寶囉。為什麼稱佛為「如意寶」?稱上師也可以稱「如意寶」,是因為你有善願,你向他求呢,都會很快成就,所以叫做「如意寶」喔。「皈依大法王」囉,他是一切佛法由他傳出來囉,他就是最大的法王。「三時十二分,一切佛所說」,這些是那個什麼,對於整個佛法,因為後來那麼多了嘛,對不對?經論那麼多,就有那種種種的分法了,每個宗派給的分法不一樣,有的說「三時」,就是說,噢!他什麼時候開始講的,是好像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什麼時候太陽的中間,什麼時候太陽要下去,那一類的分法,這些我也記不清楚詳細的那個。「十二分」的話,可能是裏面的分類吧!哪一類是算哪一種,哪一種算…這一類的喔。那麼一切佛所說的這些法呢,他是說,所有整個不管你怎麼樣分類去了,所有他講的這些法呢,「前前通後後」,就是說,他裏面有次第,次第都是前面的跟後面的是通的,那麼「後後攝前前」,就是後面的都是比起它前面的來講,它包括了它,雖然沒有提及,可是包括它的。

他說,「無分小與大」囉,不管你是算小乘、大乘囉,「惟是一圓教」,他說只是一個圓滿的教導,「圓教」當然也有人可以解釋是說,喔!哪些釋迦牟尼的教法才是圓滿的。可是在這裏的話他的意思是說整個是圓滿的,整個是一個圓滿的教法。那麼這些小啊、大啊什麼,這些是什麼?這是時候不同啊,根基、所教的對象不同啊,所以有種種的差別,那是為了幫助那個人、適合那個人而有不同,並不是說佛本身教法有這裏是比較好,這裏比較不好,沒有的,他是沒辦法嘛,這個人講深的他搞不來,只能教他最淺的,這有什麼辦法呢?但是從佛本身來講,他都是一個圓滿的教法,只是比方說,噢,這時候只能教這樣,但是他不是說後面沒有東西了,有沒有?後面你要是都知道的話,你就知道,噢!還是連在一起,都是有效、有關係的這樣。那麼…(問:因材施教是嗎?)對啊,對啊!所有的東西都是因材施教啊。他因為真正佛法本身無有言說嘛,它不是說可以用言說捕捉的東西呀,所有言說是不得已,都是因材施教而已。那麼他讚嘆了說,佛法呢是「殊勝微妙法」,他為什麼殊勝?他如果能夠超越世間,超越輪回囉。那麼「微妙」就是說,因為他真正精要的地方說無我。這很難做到嘛,每個人都說「我對!我對!」的時候,這裏面有「我」他都不知道嘛!所以,佛他說的法本是殊勝微妙的。「出生一切佛」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所有成佛的都是領悟了這些他才成佛的,這樣的意思。那麼,當然這裏細講的話就是說,噢,不是說所有的佛都要從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一套裏面出來,因為他之前也有佛,有沒有?因為這是宇宙的真理,哪一個了悟真理、了悟說無我,了悟說不被小小的觀念啊什麼綁住的時候,他本來是佛。所以這裏所謂「殊勝微妙法,出生一切佛」意思不是限制說,所有的都要經過釋迦牟尼佛的法才出來,而是說佛法本身的那個精義、那個真理,如果能懂的話,那麼就成佛,這樣的意思。

那麼「為利諸行者」,他現在是在講說,作者本身陳上師,他是為了利益一切所有的這些修行的人囉。「舉例言通攝」,他要拿個例子呢來講說,怎麼樣是下面的跟後面的通,上面的跟下面的包括在裏面,這樣子。「令不生顛倒」,幫助他們怎麼樣呢?對於佛法的那個次第,沒有搞混了。「顛倒」的話就是說,該是下面的當成上面的,這就顛倒。使他不會有這種的顛倒,而且呢「圓滿能受持」,就是說能夠圓滿的接受,而且保持佛陀的教導。這裏面他講的更重要的是什麼?「不執此破彼」。常常很多因為沒有看到整個的聯貫性、整個的相關性,結果就是說,噢,只有這樣才對,你那樣就不對了,他沒有想到說,你那樣子,開始的人不那樣的話怎麼來到你這裏?有沒有?他不通達就會變這樣。所以他說「不執此破彼」囉,你兩邊都看得到說,適合什麼樣情況做的,那你就不會說只有一邊是好的喔。「金剛座前書,敬請大加被」,這裏呢,他說金剛座是哪裏呢,因為他們當時…,最後面有小字嘛,他在菩提場中華佛寺閉關囉,他那時候在菩提迦耶閉關的,所以他說,我是在你成佛的這個金剛座前面,寫這個東西。「敬請大加被」,請你給我加被囉。那麼「教海無量義」,他說你的教導這麼多,像海一樣,那裏面有無量的意義在裏面。「非短時可集」,不是一時我能夠都收集到的。「謹就因地中,出離心言通,次就大圓滿,果法上言攝」,所以他只舉兩個例子出來了,一個是最開始的要有個出離心;一個是密宗來講,就是最後、最後那個大圓滿,那是果位的,果位的法。他說他從這兩個做例子給你看說,出離心怎麼樣可以一路通,通到最後面大圓滿去,呃,那大圓滿從後面一路講下來說,你看都是包括的,這樣的意思喔。所以他說「出離心言通」,這是因地上的,因地上以出離心做例子來講怎麼樣通,然後在果位上的法上,要來講說包括呢,就從大圓滿來做例子,這樣子。這前面這一段等於是一個序言而已,解釋了說他為什麼做這個,然後才是本文了喔,再來是本文了。

「出離屬小乘,然為法基礎」。他說,欸,通常認為說,喔!出離這個是小乘提倡的嘛,要趕快離開世間。可是呢,他說雖然你們一般認為是小乘,其實他是法的基礎。那麼這個法的基礎是說整個佛法的基礎囉,那麼整個佛法,一方面的基礎是說理論上,他這個東西,就是說,嗯…出離其實,這樣子你如果講說理論上基礎,以出離來講前面還有一個無常,你沒有看到無常怎麼出離,對不對?但是這裏就是說從修上來講,你不到這邊,你很難講說你真的進去了,問題就在這裏。那麼他說,因此呢,〈普賢品〉裏面,〈普賢品〉是《華嚴經》嘛,它也讚那個什麼「頭陀行」,因為「頭陀行」就是小乘出離的榜樣嘛,就是他也不但不要家了,東西也都是規定只能有什麼很破的衣服幾件囉,最後說連針也不可以多留了,然後喔,本來說可以在大樹下,後來說連大樹下也不可以久留,多久都要搬了什麼,就是什麼都離了,離得一塌糊塗,對不對?那麼這個〈普賢品〉也稱讚這個了。

那麼「一切法門中,皈依為最初」,他說你不管要學哪個佛法囉,他總是說,噢!你先皈依佛了。你沒有心皈依的話,跟你講這個你當是好玩的,喔,你耳邊風,我白講了,你等一下又跑掉了,這幹什麼呢?你真要進來學,最先就要有一個認識說,我一心一意以後就是一輩子、生生世世,都要照這個做了喔。那麼他說「于世不厭離,決非真皈依」,他說,那皈依要怎麼樣才算真的呢?你說,噢,這個世間,這個也蠻喜歡,心是這樣東一點西一點的,啊,離又離不開的,那你的皈依在哪裏呢?所以這裏有個「厭」跟「離」,一方面是說,能夠看破了說,喔,不必了,這個沒什麼了,再好也就是是吃過就沒有了,再穿多好又怎麼樣?能夠這些已經看淡了,然後又離得開,不是只是嘴裏說,啊!這個沒什麼、沒什麼… ,哎,你要他放掉又放不掉的時候,那就沒有辦法真的在佛法上皈依了喲,那他一個人的心沒有完全投入嘛,那就不是真的皈依了。

那麼「為令他亦離,故生度他心」,為了令他亦離,這裏是什麼意思?希望呢,也要別人離開世間這些貪著,因此生了渡他的心。你為什麼想要渡他呢?因為你看出來說,他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究竟的事情上迷戀在那裏,而寶貴的光陰時間呢,都沒有用在修行上,結果呢,他一到時候非常痛苦嘛,都不想放而全部都得放,然後身體已經弱了、已經病了什麼,根本來不及、談不上什麼修了,這個心是亂的,就這樣子又繼續輪迴了。那麼,所以他說,你這個為什麼要渡他的心,我們平常說要渡人嘛,這個是慈悲要救人,那裏面基本上,他這樣的講法上就是說也是出離在裏面,你要他出離,現在這個不究竟的這種,終究會是苦的環境嘛,的行為、的生活嘛,要從這一類的世間的行為、世間的生活出來的意思。然後他從另一邊講就是說「非遷就于彼」,你要渡他的話不是說,噢,菩薩什麼跟眾生在一起才能渡他。結果他說,你這樣子搞下去呢,「彼此陷泥犁」,根本你就是和在泥巴裏,兩個都跑不出來,這樣子的話,你不能、不是真的救他欸。人家說菩薩去跟他那個同事攝,跟他做同樣的事混在一起,那個要本身真的已經到了,至少這些出離什麼都已經做過了,你回過頭來那你還能講,你現在拿這個做名義,你只是整天混在一起,你根本沒有力量真的渡人喔。

說「故欲發大心,亦基於出離」,他所以說發大心就是發大的菩提心,不是只有自己成佛要一切眾生成佛囉,那麼也是要認清出離,他現在是要跟你講說上面一點的這些,菩提心不是比出離高一點了嗎?這個也跟出離離不開,他是這樣講,那就是出離跟這個通了嘛,喔。那麼「出離心堅固」,他又要講了,不但發了菩提心又真的修六度萬行了,他這樣講,那麼你如果出離心堅固的時候呢,「方能行六度」了。你說吧,六度吧,佈施囉,你出離心不堅固,你拿不出來嘛;持戒囉,出離心不堅固,你怎麼持叻?啊忍辱囉,出離心不堅固,又跟人家爭去了,有沒有?一個一個講,那後面的更不用講,精進、禪定、智慧,更不用講,對不對?他一個一個解釋給你聽了。

「厭離財寶故,即能行佈施」,你對財寶沒有貪著了,厭離了、離得開了,那時候才能真的佈施嘛,你跟他一樣貪,你做不到的。那麼你要持戒呢,也是要出離心堅囉。他說「與俗人相處,言行皆造罪」。為什麼?跟世間人在一起呢,不是在講怎麼樣謀利啊,就是講別人是非,對不對?然後做的事情,我們好就好,沒有管別人了,很容易、很容易就言行皆造罪了。「出離心堅固,則能忍大辱」,他說,喔,那麼你出離心很堅固,他這裏忍怎麼樣的大辱呢?就是說人家說,噢!你們這些寄生蟲啊,也不賺錢啊,就靠別人啊,整天做那個有什麼用呢?在那裡就是磕頭啊,唸佛啊,嘴裏這樣唸唸唸…,有什麼用啊?有沒有?他不懂修行的,他這種是很大的侮辱嘛,他說你好好一個人,也不去做事,也自己不賺還要靠別人,變成人家的負擔,這不是很大的侮辱嗎?那麼他說「不離而忍辱,何異無恥者」,他說你如果不是出離世間,那麼你就真的是一個家裡的寄生蟲了,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就是說你沒有在精進修行嘛,那你只是好吃懶做,那你這個人,他說「何異無恥者」,你就跟無恥的人一樣了,人家罵你,你啊沒關係,你講我的我還是這樣子好吃懶做下去,那就他說,我們跟人家不一樣,就是我們能夠忍那麼大的辱的時候,錢是我賺的你憑什麼花,遇到這種的事情的時候,你為什麼能忍辱?因為你心裡有,你真正,你知道這個真的是好,長遠是好,有一個很高、很遠大的目標嘛。而且我們不是無恥的,修行不是無恥的,說我要賴著你們養我,不是這樣的。那麼「出離心堅固,方能言精進」,他說,精進是說在佛法上很努力進修啊,那你不離開這些事,這個也花點時間、那個也花點時間,你還有多少時間做什麼精進呢?也沒有精力嘛,對不對?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力量精進修嘛,對不對?精進也要有時間、也要有力量嘛。那麼出離心堅固,才能講到禪定囉;你整天在那裏忙,奔走散亂,心也是想東想西的,是因為你不出離世間;你出離了,這個也不是我的事、這個也不是我的事,剩下的時間全部都在做法務、都在修行嘛。那麼「出離心堅固,方能言般若」,「般若」這裡是智慧的意思,就是六度裡面的智慧。他說你每天在「八風」,「八風」就是那個什麼毀譽、利害什麼(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你整天在那些世間的觀念裡面,不是你想也是人家都是拿那些來談論,你整天混在這裡面,你怎麼樣去悟空性呢?除非你不受影響,人又很難啊,你能不受影響,你在裡面八風,風來風去都是馬耳東風,那倒有點可能悟空性,但是你人一般做不到嘛,所以他說開始總是要先能離得開,你才慢慢有可能開智慧嘛。所以他說「如上通大乘,但就大略言」,他是說,出離大概也是小乘的,他現在把大乘裡面最主要的菩提心跟六度都跟他聯貫起來了,就是說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怎麼辦?這樣子。

(問:但是你這個前面說,你要跟「世人相處,言行皆造罪」這個,那我們通常一般不可能不跟世人一起啊!)對啊,對啊!但是你可以減少啊,就是說有心出離的人,他這種講的話,真正修的甚至都去閉關了嘛,那你還沒做到閉關的呢,欸,你說你能夠少說,就少說,你不去挑起話來說,那你就又出離一些了,知道意思嗎?就是說你不是必要的你盡量,哎,也有人喜歡串門子啊,去跟人家東聊西聊,打電話打好久啊,你不做這些事啊,你就減少了,出離是這個意思嘛,你在修的人,對不對?(問:那就是話都要少講了?)對啊!沒有必要的事,因為除非跟佛法有關什麼,你少下來的話,你就是多念佛啊,是這種意思啊,包括心裡也,心裡也少去想,噢,誰又怎麼樣、誰又怎麼樣,減少那些喔。(問:可是常常我們不去惹事,事情來…)喔,你不理呀,不理就是出離了!你不理就是出離,你不要跟他糾纏下去嘛,纏下去就出不了了。(問:可是很多事情你不去處理的話,那事情還是在啊!)哦,不、不、不,這個跟說罰單來或者那個帳單來非付不可不一樣,不是,就是其他的事情就是忍過去,就是不去再去,不用說,喔,怎麼樣纔能夠講清楚啊、怎麼樣才能搞清楚,沒有那回事,時間最重要,躲過就是了,就是忍過就是了。那麼,舉個例講,就是說我們現在樓下那個,那個人水泥不是不給我們弄了嗎?而且也不來聯絡,打去他跟你應付一下就又跑掉的,我太太說怎麼辦?我說不管他,我們不可以說為這個整天要去找一個人,我的心又不在法了,我就不管了,知道嗎?這就是實例,這個不管了。

那麼「禪宗稱最上」,因為一般講禪宗,還是算大乘嘛,對不對?他說禪宗算是大乘裡面最高的囉,「然亦必出離」,禪宗說為什麼最上,他也不要語言、文字,他也不要佛祖的教法什麼,好像是他說,你這些人行為這麼高呢,他實際上是出離的,他是這樣講。他說「二祖斷臂時,豈有世間念」,他說二祖那個跪在雪地,站在雪地三天,那達摩才問他說你要幹什麼,他說要求什麼的時候,他說,噢,他等於說還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心是為法,他就把一個手砍了,手臂砍了,表明說我是這麼真心哪,可以斷臂,為法可以傷身了,那才跟他講。那你看,他說他正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哪有世間考慮呢?就是有任何世間考慮絕沒有人做這個事,完全已經心都是徹底出離了。「古德持話頭,如彼喪考妣」,就是說,古時候那個大修行人哪,他們在那裡,禪宗不是參話頭嗎?他就一直在想那個話頭,想說比方說,喔,我,我本來是誰啊或什麼,隨便你想哪一句,哎,「如彼喪考妣」,就是說,就好像一個人爸爸、媽媽過世那樣子的啊,心裡那麼、那麼難過,就是那麼深刻啦,他的持話頭也是像那樣。「一時若不在,如同彼死人」,他說你老是在這裡參這個話頭,心裡提著這個念頭的時候,如果你有一個時候這個心疏忽了,沒有專注在這話頭上的時候,你那不是跟死人一樣嗎?

就是說你說一個人老是念佛好了,他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這個念要是每一念都是,心念到「阿」就是「阿」,「彌」就是「彌」,心都是很清楚的,那是活的,你如果說,噢,我只是個留聲機一樣,我也不知道心跑哪裡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裡這樣念啊什麼,那這樣跟死人沒有什麼差別,就是沒有什麼作用嘛,你等於呆板得很嘛,他是這個意思。所以「一時若不在」,就是說你不要以為他在那裡是,好像說太呆板,他是很活,他每一時、每一句都是心很清楚的,那是真的念佛,那是真的參話頭喔。那你要做到這樣子,你心就不能不出離嘛,你如果跑哪裡去了,你就已經不對了嘛。「南泉三十年,不曾出池陽」,他這是寫那個例子,南泉法師、南泉禪師囉,他住在池陽這個地方三十年都沒有離開;慧忠禪師囉,四十年沒有出一個叫黨谷的地方。「此中例甚多,可讀拙所撰,〈禪海之塔燈〉」,他說〈禪海塔燈〉裡面,他有開始的地方講到說需要出離,舉了好多個例子喔。那麼這裡是因為,我們是要表示說它是一個註,所以把它弄小字,但是他原來作的時候,他都是五個字五個字一直下去的,這個也是他本文裡面的,「可讀拙所撰,〈禪海之塔燈〉」這個,也都是那個喔。

「密宗即生成,人歲能幾何」,他說密宗是標榜說一生就要成佛啊,可是「人歲能幾何」,人生到底能有多少年呢?「盡其畢生力,尚恐其不足」,他說就是一生所有的力都集中,要這一生來成佛,還恐怕說不夠哩。「何能雜俗事,轉自成蹉跎」,就是說,哪能夠讓你還雜,說喔,我這個做一做、那個做一做,等我退休了再,他想要退休以後再修修再成佛,又老又弱,自己開玩笑都不知道喔。「何能雜俗事,轉自成蹉跎」,他是說你一雜了別的東西,世間事啊,就反而,這「轉」是反而的意思,反而呢「自成蹉跎」了,就是說自己變成在那裡,沒有進步的意思,你一雜的時候你就耽誤了、就自己耽誤了,耽誤成佛這件事了喔。「生起重佛慢」,就是說生起次第的時候,生起次第,密宗有那個生起次第和那個圓滿次第嘛。生起次第的時候,他重點是說佛慢,就是說你本尊觀要能夠堅固了,自己能想,噢,我現在自己是哪一尊金剛、哪一尊亥母啊什麼。為什麼他生起次第的時候,強調這個佛慢呢?強調說你要想那個,「為離眾生見」,就是希望你因為那個佛慢堅固呢,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就是某個佛,這樣來修呢,使得你不要再去想說,噢,我只是一個人啊,我哪能夠這樣呢?大家都這樣我也應該這樣,都是世間的想法,就把你搞得你又在那裡,就是佛法上沒有辦法進步了,所以他說佛慢,修佛慢就是為了出離,出離眾生的,自己認為自己還是只是一個眾生那種見解。(問:佛慢是什麼?)佛慢就是自認為佛啊,那叫「佛慢」。因為密宗不是修本尊觀嗎?本尊觀的話就是觀自己成佛嘛,那時候那樣就叫做「佛慢」,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是佛了。

「圓滿次第者」,他說如果到了圓滿次第,這個就是修氣功啊、修雙運啊什麼,這些叫「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呢,他說就勝樂金剛的法來講的話,因為每一種金剛的那個它叫做「續」,哦,顯教的叫「經」嘛,密宗的經叫做「續」,續裡面呢又分說,噢,勝樂金剛的續啊、或者喜金剛的續啊、大幻化金剛的續,不同金剛的續,他不同的本尊有不同的那個經典。那這個經典裡面他的圓滿次第他又分法又不一樣,所以他現在就勝樂金剛的圓滿次第來講。「幻身離俗身」,它裡面修的幻身呢,就是為了,所謂幻身就是把自己觀成那個本尊嘛,那為什麼修這個身呢?就是說,呃,這裡面又要仔細講一講,嚴格講不是只是觀自己,觀自己的話就是生起次第有了,他這個幻身的話,他是講說,是你修到比較後面,甚至光明裡面有這個真的看到自己顯那個勝樂金剛什麼什麼,講這些了,那個不用去細論,就是說他那個圓滿次第裡面的幻身,修那個是為什麼?他出離俗身嘛!,你老是看自己,怎麼看就只是一個人,怎麼樣,不是很難去成佛,他現在,你看!我現在顯一個勝樂金剛,那你就對這個肉身不是就不貪著了嘛、不執著了嘛。

那麼「氣功離俗語」囉,你要注意,這個氣功嚴格講也不只是修氣才算氣功,持咒都是氣功,持咒的時候心一純的時候,那個氣都是走的那個正確的路,也是氣功的開始,持咒也是氣功。(問:那持佛號也是?)對啊!佛號也跟咒一樣,也都是正念啊,對啊!那當然這個也是包括正式的那個密宗的氣功。這些就是離俗語了,因為平常世間觀念講話的話,氣是亂走的、散亂的,因為你世間觀念很複雜、散亂的,你修氣這一方面的,你就離開世間這個俗語。「夢光離俗意」,就是你修夢啊,修那個睡光啊,這兩樣的時候呢,那麼就是,你看你到那個時候已經都睡著了、作夢了,那個時候因為身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呼吸也不是你控制嘛,就是說那時候剩下就是意嘛,對不對?你的心,那麼你那時候也還在修的話,就是什麼?「離俗意」了,對不對?就是意上面也是離了。當然囉,你前面的你不能說,修幻身、修氣功的時候還可以有俗意,也是要離啦,只是就他那一種的特點來講離的是什麼,其實每一種都要離俗意喔。然後「頗瓦與中陰,徹底離俗世」,噢,修頗瓦法、修中陰法,那這個根本就是跟世間沒有關了嘛,已經都是身後事,那當然是徹底了。

那他說如果圓滿次第按密集金剛的法來講的話,密集金剛它有分成五個次第,它的次第頭一個就是說身遠離,第二個語遠離,第三個意遠離,就明明標出了,它前面這三個層次的修法,都已經跟你講,就是先就是要遠離,他這個所有都在講跟出離心的關係喔。然後到幻身次第的時候呢,就是離開了。他這個是「仍離身語淨」,他這個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平常說,喔,我現在身體是在做佛事啊,是在修行啊,我語是念佛啊什麼,那我這些是很清淨囉,可是到了幻身的時候,就是連這個平常觀念認為清淨都遠離了,他是這個意思,因為他回到純之又純,已經離開這種對立的,有沒有?說這個淨、這個不淨,所以他說,你看他是告訴你說,到了這幻身的時候就連身語的淨都離開了,平常身語的淨都離開了。前面的身語意的遠離只是離開世間,佛法的算淨,幻身的話那個層次連這個身語的都離開了,然後到了光明的時候,就只有光明,連意都沒有了,有沒有?所以連意都離開淨,淨念都沒有了。他說「前三離為粗」嘛,前面那三個離呢,你都還是在人生的範圍,後二離更淨,就更後面的了。「如上通密乘,亦就大略言」他說,噢,我拿了兩個例子來跟你講,跟你講說,喔,密宗裡面這些修法跟你這個出離的關係,也講給你聽了。「亦就大略言」,他說我也只是大概講給你聽。

那麼後面還要更往上面的,就是大印,就是大手印,還有大圓滿,這個是密宗比生圓次第更高的,就是大手印、大圓滿,他現在就講了。(問:兩個有什麼不同?)大手印的話呢,這些都是講法身了,但是大手印是沒有次第裡面他給你有個次第,他跟你講說,喔,你要是剛有那個經驗到那個法身,你那時候你頭一層呢,你要做的就是,你要能夠專一囉,他叫專一瑜伽囉,但是你如果對它執著的話呢,他說那個執著心也是不對的,那麼你要是能夠又有那個經驗又沒有執著心,那你就是離戲瑜伽囉什麼,然後後面還有兩個嘛,要去看那個書了《大手印教授抉微》。就是說他就是在其實沒有辦法分的,但是他這樣跟你講,這樣跟你講的意義只是,比方說你萬一有這個錯誤,讓你懂得從那個錯誤裡面出來,有沒有?你如果有那個經驗,你在執著那個經驗,他跟你這樣分次第講的話,就是提醒你,啊,那就是錯了,你要是覺悟不執著,其實還是整個法身一個而已,你也沒有兩個法身嘛!但是他就沒有 次第裡面故意講一個次第,就是提醒你說:不要犯這個錯、不要犯這個錯、不要犯這個錯…,這樣的意思。

然後那個什麼再來,大圓滿的話,它是根本就不能有次第,就等於像禪宗說我們都不要有任何言教、不能執著任何東西一樣。它大圓滿的觀念是說,哎,你本來就是佛,只是你不能認清這一點而已,根本也不用修了,都是佛有什麼好修的?就是全部講到最後去了,但是重點是這個不是只是觀念上,我們高興我們兩個人,我也說我也是佛,你也說你也是佛,沒有意義嘛,人家他們這個是,所以要搞清楚不是只是觀念上這樣,而是那個人他的心真的已經進入那個情況了,就是他已經到最後的話,他就是就變成沒有事可以幹了,都是佛,你以為是眾生呢,他不執著的話,他看來看去他只看到佛沒有看到…,他看到甚至沒有佛的名號,那就沒事了。

那現在來講了。他說,呃,這裡都有嘛,專一、離戲、一味、無修,他都有寫嘛。他說如果就出離要跟大印通來講呢,他就是,你看貪、嗔、癡、慢、疑嘛。他只用貪、嗔、癡來講。他說,喔,離貪那麼你就樂,離嗔呢就明,離癡無念,他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通常是講說,你這個大手印你剛能進去呢,你的條件是樂、明、無念,就是你會覺得一種,那種法喜嘛,離開了那種對立喔,樂;明呢,因為是明空,對不對?光明,光明,遍一切處是光明;無念,你當然是無念才進入,你還有世間,還有任何念頭,觀念裡面你根本沒有定,哪有什麼法身吶?根本不可能顯嘛,初顯的時候。當然囉,你已經圓熟的,就是有念也是在法身裡,那是另一回事,現在是講剛開始,剛開始達到樂、明、無念。樂也是因為離了貪,明也是因為離了嗔,無念也是因為離了癡,有沒有?你還有什麼念頭都是愚癡呀,你這個都離的時候,「能離無所離」,一方面是離而無所離,因為你已經離開對立了,也沒有什麼是你離開的,到那個時候你才真的進大印了,他就講最高的也還是出離。

那麼他那個四層呢,大印的四層說,專一,專一是什麼?就是你能夠住在那裡面,不但有這個法身經驗,而且你能夠不是說這樣,噢,那個什麼閃電一閃,你根本沒有辦法住裡面,那個是有用,那個叫做「見道」,就是說初地了,看到法身的輪廓,有那個感覺,有經驗過了,經驗過但是你不行嘛,你還要能夠說專一,就是能夠住在那裡了。專一的時候是離開亂了,就是因為你不跑嘛。「離戲即離印」,其實這個離戲…,這裡這句比較難懂,他這個離戲,他真正平常在講說你對大印本身的執著啦,知道嗎?那麼你就是說,你有那個法身的經驗又能專注在裏面,而且對它不起執著,所以他這裏說是叫做離印,就是說你對它不執著,對這個大印不執著,這樣子叫「離戲」。那麼「一味則離異」,一味是什麼意思?他是說你已經法身,法身的那種經驗呢,能夠滲透到那個生活裏,生活裏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行住坐臥,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呢,你還是跟這個法身沒有離開,不會說一做這個事情,法身好像不見了,你總是在那個法身裏,那麼這樣的時候呢,不管在做什麼都是法身一味,這樣叫做「一味」。那麼就「離異」啦,不會說,噢!我如果這樣子的時候我就比較接近法身,噢!這樣子我就比較離開法身,沒有這種事情,這樣子的時候叫「一味」,就是離於有分別了,已經不管什麼情況裏面沒有分別,都是法身而已。「無修則離功」,最後呢,最後熟到什麼地步呢,就是無修,就是說你修的時候都還覺得,喔,我現在比以前進步了,我現在比以前進步這時候還是都有深淺可言,真正深入到最後已經沒有辦法分,也沒有有什麼高,也沒有有什麼低了,那就是離有功用的分別,那是最後無修了。所以他把它的四層也都說是,就是每一層都是你能離開什麼你就是那個,像有什麼一個《瑜伽師地論》吧,它裏面講什麼菩薩,初地跟二地有什麼差別,就是因為有什麼微細的愚癡啊什麼什麼,那也是這樣嘛,你離於那個愚癡,你就又上去了,你離於…有沒有?這樣子。

那,最後來講大圓滿,大圓滿就是說這個人能徹底明白地了悟法性的話,不是離於世間的觀念了嗎?「俗慮」就是世間的想法嘛。「悟境日進者」,就是說,欸,他如果這個大圓滿這種越來越進步的時候,就是剛開始的那種粗淺的悟離開了,他是這樣講。「自心進詣者」,就是說他自己心已經完全都通達了,通達大圓滿了,那就根本沒有人、我的事情了。那他要是不但是自己心裏徹底通達,而且所有的法,就是所有經驗裏面的東西,他都已經了解就是法、就是一體、就是法身,如果這樣,這樣叫做窮盡法性的時候,就離於法我嘛。這時候,離於說哪一個東西有一個固定的,沒有了,那些東西都是因緣、因緣而已,因緣如此暫時這個樣子,因緣一變就又是怎麼樣,所以沒有什麼永久不變的東西,這樣的想法。所以他說「是故一出離」,這個「一出離」是說一個出離這個觀念,一個出離這個觀念呢,就直接是通到最後佛果了。「如上所言者,就出離言通」。就是以上講的呢,是從出離開始來講,怎麼樣子通到那個最後去了。

今天我們接著要講的是這個三百零三頁這裏。上次講到「出離言通」的地方了嘛,現在講說大圓滿怎麼樣子向下攝,這包括更早的那些教法。頭一句他說「如此大圓滿,向下亦能攝」,這裏所謂如此,其實應該是說至於囉,至於大圓滿這個呢,向下呢,就是說從那個佛法的階梯、層次這樣來看的話它是最高的,那麼從它向它的下面呢也能攝,那麼攝的時候呢,出離的時候是從最低的然後一步一步往上走,然後說這一步跟上面一步又上一步每一步怎麼樣關聯。現在往下攝呢,它就是從最高的向次高的這樣下來,所以他說最先是大印,就是大手印,大圓滿下面再來就是大手印。那,大圓滿呢就是說,等於說我們把那個不可能用嘴講出來的那個佛的果位,設法要用嘴來講,就是用語言來講,因為語言是有對立嘛,那你如何形容,那個一切無限一體沒有對立的情況就不可能,那麼要講就是你只能講說它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所以他說沒有見、修、行、果沒有什麼,有沒有?它都是講沒有,因為講不出實在是怎麼樣,只能說你以為是這樣嗎?喔,不對不對不對,你以為是這樣嗎?不對不對,因為那些都是對立的觀念嘛,就是這樣。

那現在要再來,所謂「大手印」,大手印其實也是沒有辦法講的,因為他是說證入法身叫做「大手印」,就是你進入一切一體,那怎麼講?但是呢,他在不可能講裏面,他把它分了四個層次,下一次我們講的那一篇就是講這個,什麼四瑜伽證量相關,就是講這個,就是說他把它分成,噢,你要知道你雖然有一下那個體驗,如果你不能在裏面很久的話,這樣還是不圓滿,他就是故意把這些分出層次來,你如果能夠住得久,他又說,喔,你如果執著於說一直要留在這裏面,那你也不圓滿,他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給你分出來說這還有深淺,證量上來講,那個証道的東西本身是沒有辦法講,但是因為你證入的情況有淺深呢,它就可以講,所以大手印是跟大圓滿來比的話,它的不同就在這裏,大圓滿是根本沒有得比、沒層次嘛,大手印的話它就故意把你從沒有可能講的裏面講一個層次出來喔,其實他們都是一件事,都是進入法身而已。

但是呢最開始的,他說怎麼樣呢,最開始的那個大手印叫做「專一瑜伽」,就是說你還不能定在上面所以你要定,那叫「專一」嘛。那麼,他說你專心於大圓滿這個法的修習上的時候,就等於是那個專一瑜伽的部分,他是這個意思。那麼你不著圓滿見了,你大圓滿是講了一大堆,但是不是要你有任何見,有任何見的時候就還是對立,所以連圓滿的見也不可以有,那麼你要是能不著這個的時候,就跟那個離戲瑜伽一樣,因為所謂離戲瑜伽,他就是說你能夠住在法身的時候,而你不執著於住在那裏,那這樣的時候你就離於戲論了,沒有執著了。所以你如果不執著大圓滿的見解的話,就等於跟離戲瑜伽的道理是一樣。那麼「事事大圓滿」,大圓滿的話,他根本沒有任何分別了,所以怎麼樣都是圓滿的,因為他是從整體來看,不是像我們從,噢,這個事對我好啊,這個對我壞這樣來想,這樣想當然有不圓滿嘛,有你喜歡不喜歡嘛,可是他從整體來看,這樣也是整體,那樣也是整體,都是一樣,所以他就事事大圓滿,這點就跟一味瑜伽一樣,為什麼?一味瑜伽的意思是說,你住在那個法身那個定,你能夠在行、住、坐、臥所有的情況下都在了,都不離那個法身整體,所以你「事事大圓滿」的時候就跟那個「一味瑜伽」是一樣了。那麼,「大圓滿離修」,因為它大圓滿無可修嘛,無可修、無可…,無見、無修、無証、無果嘛,它因為一切一體你要修什麼?不用修啊,已經圓滿嘛,所以他說是離修,離修這點就跟那個無修瑜伽又通了。但是所謂「無修瑜伽」,它的意思是說,一味瑜伽到純熟,純熟得完全沒有一個好像說,喔,我還要練習一下,沒有那種想法,完全是自然的,自然就是在法身裏,一切自然在法身裏,那時候就離於修,叫做「無修」啦,無修瑜伽就跟這個「大圓滿離修」這一點相通了。

那麼再來說「正分者」,所謂正分的是說,呃,你可以正面的描寫出來它是什麼東西的,或者說,呃,它是有的分說起分、正分啦,你知道嗎?起分的話就好像說你做一個事情,這個只是開始一個兆頭一點點,那叫起分;正分是說你真正完全達到的話,那叫正分。那麼他說正分上來講的話,大圓滿這是法身的境界囉,它裏面當然是有這個空性的光明,而且就是說你法身本身你常住裏面,當然就是一切是明空的嘛,那麼這一部分就跟我們一步一步修起來說,噢,我希望修到勝義光明,那個是通的。那麼你修的時候,你說要修那個本尊身吶,修成本尊觀,然後到後來從光明裏又顯更純的那個本尊身來,這些叫幻身的次第嘛,喔,這些是什麼呢?因為大圓滿的話它一切一體,一切是不斷遷流的,你抓哪一個?沒有什麼可以抓的。沒有可以抓的時候,所以說如幻的意思,是這樣子,那麼這個又通了這個幻身次第。它是下面叫通,上面的叫攝啦,可是我現在說通的話,意思是說,就幻身次第跟大圓滿這一點是通的,那麼從大圓滿這邊來講就是它攝它了。那麼,就是說哦,這個大圓滿的體呢,是明空無二,對不對?

空跟光明在一起的,那麼這一個從法、報、化三身這樣來講的話,就是大圓滿攝法身了。然後能夠很清楚的照了,就是照了而不滅的,就是能夠這麼清楚的覺知的這個的,那麼就是它的報身了,就是通報身的地方是這一點。那麼大圓滿呢它是包括一切的,裏面有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說它本體是明空嘛,所以是叫法身;然後它是一切清清楚楚覺察的,那一部分跟報身通;然後大圓滿的話是一切都是大圓滿,所以有種種的的出現嘛,有沒有?整個一切,一切都是,所以這個也都是大圓滿,所有你看到的這些都是大圓滿,那麼這種呢就變成是大圓滿整體裏面的化身囉,季節變就是化身變嘛,有沒有?這樣子。(問:季節不是也包括在裏面嗎?)對啊,季節,季節,對!全部都是啊。但是季節裏面你能看到的那些不同的,是他的化身所現的一樣,相當於他的化身這樣子講法,就是說通化身,跟佛的化身來講,大圓滿跟他的關聯是在這裏。

然後他這裏又補了一句,就是說,噢,那大圓滿的化身,就是真正你能看到這些一切現象,這個呢,就是那個修行次第裏面他有的說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有沒有?那個部分呢,這個部分就是身遠離,因為你不是執著於這個肉身,你一切都是一體,一切都是你這一體,所以就是離開了你平常執著身體這個,所以他這裏加了一句話「此即身遠離」了,上面講的這個,顯現種種這個是化身,那就是身遠離了。那麼你真的進入大圓滿的時候,一切氣其實都是智氣囉,那既然一切氣都是智氣的時候,它就是不是世間語言,因為已經沒有世間的的觀念,所以就是語遠離了;那麼能夠有大圓滿那樣的智慧,一切一體的智慧,那意遠離了,就沒有世間的那種對立的觀念,我執啊、人執啊,這種種種種的觀念都沒有了。那麼這樣子上面就把正分的部分都講出來了。

那麼起分是什麼意思?再來要講起分,起分就是說,像說它這裏是講,他的意思是什麼?他那個是等於說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他把它叫做「正分」;那個生起次第的東西他把它叫做「起分」,因為才開始嘛,開始你要修一個本尊身啊,有沒有?那修本尊身的時候不是佛慢要堅固嗎?有沒有?要明顯嗎?那他就跟你講說,噢,大圓滿是本來大圓滿的,不是修得到大圓滿的,是本來就是一切一體,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我們執著於從身出發來被感官所看到的來限制的結果,以為是有什麼對立什麼、什麼,然後就出問題嘛。但是它本來本身從來沒有問題的,即使你這麼亂從大圓滿那邊來看,你也只是那個一體的一部分,也沒有出去過,也沒有問題。那麼這個本來就是大圓滿這一點就是相當於佛慢,就是大佛慢。就是說,所謂佛慢是說,我們開始要修本尊觀的時候講說,喔,我就是佛,有沒有?那它是更大的佛慢,他就是說本來就是一切都已經成就,我也不用再修了,有沒有?所以他是大佛慢。「念念大圓滿,即是大堅固」,就是說,你沒有一刻忘掉大圓滿這樣的觀念,就是說那你也不用修、也不用做什麼特別的,不用,這個時候呢,就說起分說要佛慢堅固,有沒有?就是那個堅固了。「事事大圓滿」,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還是認為說,喔,這個就是只是法身的顯現,那麼這樣的話就是明顯堅固佛慢的那個明顯,那麼這樣就把起分的裏面的那些條件,跟大圓滿通的地方指出來了。

那麼他說,喔,你要修那個什麼明點呀、你要修中脈呀、你要修智氣呀,就是氣功裏面修的東西啊,你要修明點、修中脈、修智氣,這些呢跟大圓滿怎麼配?大圓滿本身、本體是明空那個算是大的明點,最大、最終極的明點。那麼,他說大中脈,他…,不是「遍往」,大圓滿應該是「遍住」,沒有什麼來往,「遍住」的意思是說…,我給它改一改,一定是「住」字,因為沒有什麼來去的問題,(打錯了?)對,打錯了(三零三頁)。它「遍住」的意思是說,大圓滿沒有邊限,一切處都是大圓滿,那麼這樣子的時候,他說它是大中脈,他把它叫「大中脈」。那為什麼叫「大中脈」?其實中脈,照陳上師教導的就是說,嚴格講呢它也不是真的有一個脈,他是這樣講,他說其實所謂「中脈」就是法身而已,真正的中脈,就是你所謂「中脈開」,就是你進入法身纔是真的中脈開,這樣子講,所以他說大圓滿這個無所不在、無有邊限的這個呢,就是大中脈,就是法身才是大中脈。那麼有大圓滿的智慧呢,這一部分就是真正的智氣的根源,所以他叫它「大智氣」。那麼他是這樣子說氣功跟大圓滿的關係,這樣子。

他說,大圓滿呢根本就沒有無明了,你完全進入一體,無明的根本就是有對立出生,他心完全沒有無明了,完全沒有對立了,那麼,所以大圓滿當然就光明了,它沒有東西使你在一種愚癡的闇裏面。那麼大圓滿的一切,一切一直不斷的變遷這個呢,也可以說是如幻、也可以說如夢,如夢的話就跟你修夢觀有關,他是這樣子配合啦。那麼法性的話,法性是空性,空性也沒有什麼中陰不中陰的問題了,有沒有?沒有中陰不中陰的問題,所以他說大往生,你直接在淨土裏,還有什麼往生不往生?有沒有?你在法身就在淨土裏,所以就大往生。他說這樣子看來,六法裏面有修光明、修夢觀、修中陰啊什麼,它也都被大圓滿攝盡了、包括了。「故名一能百」,故,名一能百,因此呢,雖然名字只有一個,它能做的是,「百」是所有的都能的意思,所以它名字是只有一個叫做「大圓滿」,它所能包括的是所有的東西,「名一能百」是這個意思,因為它把六法什麼、什麼都攝了。

然後再往下面來了,這個就到那個六度了。大圓滿呢,不會有貪囉,因為一切是一體啊,你沒有必要貪著哪一部分啊,不貪的部分就跟佈施通了。佈施的最高成就就是不貪囉,有沒有?無著囉!大圓滿沒有偏哪一點,就無著嘛,沒有執著嘛,它沒有偏哪一點,那麼不偏哪一點的時候,這是最好的持戒了。常空囉!大圓滿一切是,這個空就是整體都是一個,也沒有什麼哪一個有特別的個體,所以叫做「常空」,它老是就是沒有什麼個體的時候,那有什麼好忍不忍的?甚至可以說是超出忍辱了,這樣子是最大的忍辱,有沒有?根本不需要忍,它沒有一個我執在那裏要忍說,噢,我這個受不了,沒有嘛!(問:就不認為那個是忍?)不是,它根本不需要忍哪,因為它沒有,你要忍是因為你有一個「我」,受不了你要忍嘛,你不高興才要忍,他根本連我都沒有的話,沒有忍辱,其實沒有什麼忍辱不忍辱的問題呀,知道嗎?因為對別人來講,有「我」這個是一個問題啊,對他來講這個已經過去了,不需要抓著說是對我,所以我要怎麼樣,他不抓了,已經過去了,你罵我一句,有「我」的人說,噢,你罵了我,然後在上面做文章,他無我的人,喔,你講這句話,他已經忘記了,你也忘記了,他也忘記了,無我啊!

(問:那不是有一個無生法忍嗎?)那又不一樣了。所謂「無生法忍」它是說,喔,比方說現在有一個事情,但是呢他能像若無其事,因為他已經看空,他真的進入空性,就比方說,呃…,手上不小心割了一下,會痛嘛,那我們通常就在那裏想那個痛啊什麼,他是痛過去就過去了,就是這樣,他隨時是,這只是眼前這樣,就是法身現這樣,這樣子他就是說平常你是很難過,你說啊,痛呀什麼、什麼,他就是整個法身在演變而已,他沒有那個問題,他能夠忍。平常的人因為,啊!我怎麼樣、我怎麼樣,他沒有那個我怎麼樣、我怎麼樣,他可以忍得過去。大圓滿則是連事都沒有,因為在無對立中。

那麼「無間即精進」囉,因為它這個大圓滿整個一體,它也不是說,喔,現在一體等一下又不一體,不是,那樣就不是大圓滿,大圓滿是無始無終,一直只在那個一體裏面嘛,那就沒有間斷了,沒有間斷呢,所以那就是最大的精進了,對不對?那麼它「無亂」囉,無能亂、無可亂,什麼都沒有,那麼這樣就是最大的禪定了;那它「明空」呢,當然就是智慧囉,智慧只是,六度修智慧只是說,希望你了解那個東西,它都已經進入了,就是智慧本體了。這樣子呢,就把六度也都包括在裏面了。他說「詳見無上智」,就是說詳細的討論呢,要去看那個《大圓滿無上智》這樣一本書啦,有一本書叫《大圓滿無上智》,那大概是藏文的翻中文的吧,這樣子。

然後他現在要講,跟大乘的那個慈悲啊什麼,那些怎麼樣攝,他說大圓滿的話一切同體了,所以也沒有自己、也沒有眾生了,一切一體嘛,對不對?沒有這種分別了。那麼這樣子的觀念裏面呢,也就是渡眾生,就是說所有的眾生都渡盡了,已經沒有眾生了嘛,都一體了。那一體你是佛他也是佛,全部是佛。「大圓滿無緣」,所謂無緣,就是說,它一切認為一體的時候,他就沒有特別說,這個因緣、那個因緣,沒有了,都在一起,這樣也是我、那樣也是我,沒有什麼善緣、惡緣,什麼都在一起、都是一體。這樣的時候呢,那麼它大悲是很明顯地嘛,它當然整體,整體一樣的愛嘛。「而離於俗緣」,它無緣而且跟世俗的那種考慮都不一樣。「俗緣」是這樣,世間的種種的攀緣、觀念講說什麼、什麼,都不一樣。那麼它這裏面呢,有圓滿具足的慈、悲、喜、捨,所以能把大乘所有的東西都包括起來。那麼(問:那這邊是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啊,對啊!同體大悲呀,無緣大慈呀這些,對啊。然後他說「事事能無礙,處處自解脫」,什麼事情都無礙,因為他沒有一個我可以去被礙到,就是不管什麼事他都無礙的話,那麼當然處處都解脫了,都不成問題了。那這樣子跟華嚴的十玄門,事事無礙啊什麼那些都攝在裏面了。

那麼「其餘十宗中,無不攝入者」,他說哦,不止華嚴了,其餘的,那個中國有十宗嘛,其餘的呢,也沒有一個是不能被大圓滿包括,包括在裏面的。他說詳細的解釋呢是要看一個他以前演講的筆記,他曾經在那個樂山這個地方講過,這個我想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東西了,不知道他哪裏有,沒有記錄了。然後「令彼道決定,極讚金剛乘;此中未暇詳,能攝小乘者。」,他說那個時候呢,要讓那些人決定說走怎麼樣的路,所以就「極讚金剛乘」,他在那邊講的時候就很稱讚密宗了。而因此那裏面,但是現在「此中未暇詳」就是說,喔,但是在那裏面呢,那時候沒有空詳細的寫,說怎麼樣能夠攝那個小乘,他那時候只是說怎麼樣攝十宗,而沒有說攝小乘。

下面他接著要講怎麼樣攝小乘了。他說真正修大圓滿的這些人,「外離於俗事」,他一切都一體,他不會再惹個人的什麼事情了;「內離於俗念」,也不想世間的事了;「密離於俗定」,它外、內、密、密密嘛,密就是說真正他自己平常說要修啊,但是大圓滿離修,他不覺得說有個我,還要怎麼樣去進修,所以他連平常人家會要修的那種定也沒有,它離於俗定,但是它沒有離一個什麼定,他沒有離大圓滿定,就是說他設法要總是心在大圓滿上,這也是定。「密密所離者」,他說最微細的他所離開的是什麼?這是在講說大圓滿跟出離的關係啦。它最微細的地方是什麼?「一切諸邊執」。任何偏於一邊的執著他都能離開啊,其實這個在我來講說就是什麼,一方面就是情緒反應,那個是你根本控制不了,有沒有?他自己起情緒反應。還一種就是任何觀念,你有任何觀念都還是偏執,因為觀念是一偏之見,對不對?觀念都是有限的 ,所以你要能夠根本就無念,而且是自然無念,你逼著無念,那定的時候有,人家又念又來了,他這個人是修、修、修…,已經不管、不管、不管…,不管到後來,真的不用想,無念就是無念,自然的了。「雖離無可離」,雖然是離於世間什麼,但是呢這,因為它大圓滿是包括一切,他所以也無可離,他沒有著意說我要避開這個,那變成逃一邊也是偏嘛,它並不是這樣。「實則為大離」,但是實際上呢是最大的一個離,為什麼?他跟世間就不一樣了,眼光不一樣,作法也都不一樣。

因此呢,這個最殊勝微妙的師父,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啊!他「三時所說法,前後無顛倒」,就是說不管他是開始的時候,傳法中間,結束的時候,前前後後,他所說的法呢,前面講後面講都沒有什麼顛倒的地方。如果你只抓著哪一邊,而說哪一邊是不對,是你自己太笨、太愚昧了。你如果執於說你是大乘,你不用出離啊,噢,我們是菩薩啊,所以我們要與眾生同事,同事攝什麼,他說你這是愚昧中的最愚昧,是無可救藥的,因為你其實還沒有達到菩薩,你只是抓著那些話,你就以為你可以做到。他說在這樣的,下面的通上面,上面的攝下面這個中間呢,你要是前前後後所有的層次你都能夠這樣通達的話呢,你自然會跟佛法相應了。那麼你自然就是跟佛法相應,而且呢你要自己來測量說,你到底是淺、是深?不可以妄自尊大了。只有那些自己不騙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救他人。為什麼?他不自己騙自己的話,他確實知道自己什麼程度,量力而為嘛,你能救就救,不能救的你混在一起,彼此都沒有好處。那麼丁亥年的十一月囉,那個三十日了,大概十一月的那個最後一天是三十號,所以他說圓滿。「座餘一小時」,他閉關的時候下座休息的時候,用了一個小時,寫這個來供養那個黃衡秋老居士了。因為他們那個時候,一起從大陸跑到印度去閉關的,所以他就,他是他的施主嘛,所以他就寫這個供養他。

好了,那麼今天就講這麼多了。下一次就講那個什麼〈四瑜伽證量相關頌〉。那我四瑜伽相關的,我那天稍微翻了一下,我就發現說,你看,其實像我現在講那個叫什麼「四無量心的圓融」,你看,等我們讀這篇的時候、講這篇的時候,你會發現跟我那個很類似,為什麼?因為它這些東西都是,就是說其實是一個東西,只是淺深呀,他這個是淺深,而我那個是不同面看,慈、悲、喜、捨,那你要講的時候你一定要告訴人家說它們是圓融的,要講圓融就是說,哪一個裏面都有別的,所以你看起來會跟我講的就很接近,有沒有?就是都是、都是這樣,要圓融就要了解說不是四層分開,不是四面分開,而是每一個都互相通融,每一個裏面都有其他的。好,今天就講這樣。


                     二〇〇八年四月廿六日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