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
|
《佛教禪定》 |
《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陳健民瑜伽士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校訂:林鈺堂
漢譯:張淳焠 |
第十章 |
同
句
之
中
文
翻
譯
比
對
|
B、小乘和大乘的差別何在?
a. "大"和"小"並不代表"內"和"外",即言佛法之"內道"或"外道"。 |
B、大乘與小乘有何區別?
a.「大」與「小」並不意謂著佛法「內」或「外」的「內層」或「外層」的差別。 |
d.小、大兩乘不可以親、疏來區別 |
d﹑此二乘的差別不在近和遠。 |
(i)彌勒菩薩的《修行道地經》 |
(i)在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 |
c.第三觀:四空。四空在第九章的表二中已列出,此處所說的第一個觀法相當於表中的我空。第二觀即人空(教令空),第三觀是非法空,第四觀則是法印空。 |
c﹑第三種觀法:在第九章的圖表中列出了四空,即自法空、他法空、無法空及法相空。 |
3.從空性生大悲之因果律觀 |
3﹑由空性而生起的大悲事業的禪觀 |
a. 第七觀:依空性的禪定,觀修勝義菩提心。 |
a﹑第七種觀法:接著對空性的觀修,再來是觀修菩提心的殊勝意義。 |
由於覺悟了法身。我們與一切有情可說系連在同一個身體上。 |
由於我們的證悟,我們可以說是與一切眾生同體, |
法身因而容納一切正邪諸有情;此覺悟生起之大悲,是不受個人思想所左右的。 |
在此同一法身之中,無一眾生可被排除在外,即使惡人也一樣。由此證悟而生起了不取決於個體思維的大悲心。 |
b.第八觀:依空性的教示來觀一切法的三輪。 |
b﹑第八種觀法:依據空義,觀修一切行止之三輪體空。 |
當佈施時,主、客及所施物,這三“輪”應觀為空。 |
佈施時,三輪中的每一輪:佈施者、受施者、以及所施物,都應視為空性。 |
a.第九觀:以呼吸運行菩提心。 |
a﹑第九種觀法:依著菩提心行而呼吸。 |
b. 第十觀:出息時,不緣想一切法;入息時,不緣想任何蘊聚。 |
b﹑第十種觀法:呼氣時,不思一法;吸氣時,不思一蘊。 |
如果行者實證了內息停止,便不應再有“內”和“外”的思維分別。 |
當行者達到內息停止的境地,便不應再思及「入」與「出」,僅僅無散亂地專注於空性的禪修。 |
涅槃就是空性方本體,行者了悟此義便可登涅槃之城。 |
涅槃是空性的體,實證空性的人就證入涅槃。 |
小乘和大乘禪定的關係:
(一)“四不生”相當於“觀法無我” |
小乘與大乘禪法的對應:
1﹑「四不生」對應於「諸法無我」 |
(二)“八不”相當於“六大觀”(第四)
……
(三)~(九)同上 |
2﹑「八不觀空」對應於「界差別觀」(4)(校注:界,地水火風四大)
……
(3)~(9)同上 |
a.第一圈。空性的本體出生勝義菩提心;為何此事發生?
(下圖) |
a﹑第一圈:由空性本體生起勝義菩提心。為什麼它先生起?
(下圖) |
|
|
有時行者在修禪定時,受法身之啟示,他會哭泣;這不是起於同情心或痛苦,而是屬於空性的一種菩提心。 |
禪修時有時會因受到法身的激勵,行者痛哭流涕,這不是因為同情,也不是由於痛苦,而是因為由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 |
C.第三圈。日常生活中,要使前三波羅蜜多和空性之三輪圓滿銜接, |
c﹑第三圈:圓滿地以三輪體空來行前三波羅蜜多, |
清晨二座:
⑴菩提心的數息觀(本章之第九觀)
⑵非法非蘊之數息(第十) |
清晨修二座:
⑴氣息配合菩提心行的觀修 (9)
⑵依氣息觀修無法、無蘊 (10) |
E.五毒(與五智) |
E.關於五毒 |
缺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