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禪和大圓滿

簡繁轉換 - 繁體

林鈺堂上師之英語演講
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於波蘭.熱舒夫.佛教中心

林上師審訂
弟子疾呼筆錄
弟子樂法務.色若梅用波蘭語傳譯
弟子善修中譯


問題一:覺知在當下,此時此地;關於這個密宗裡是怎樣的?在密宗裡,他們也教導,我們應當覺知此時此地嗎?或者為什麽他們像那樣教導?

答:要來到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了解在這個說法:「專注在此時此地」中,有不同層次的證悟。頭一種是,通常在做小乘的修行時,他們說,噢,要覺察當下——你行走,你觀察你的呼吸,所有那些事情。那種覺察實際上是基於穩定的觀察;但我們由「穩定」所指的是一種可以被稱為「專注的狀態」的心的狀態。它意指你的心是清明的,沒有散亂的想法,並且你不是不覺察你在做什麽。因為,有時候你沒有念頭,但你可以是像要睡著了。因此,這種,術語叫做"Dhyana"。而當翻譯成中文就叫做「禪那」。但是,然後,後來在中國,他們從菩提達摩開始,禪的教授。但是不幸地,頭一個字是相同的,禪那和禪,是相同的中國字。所以,還沒有真正地研究它或體驗它的人們,混淆這兩者並且說,認為它們是相同的。

但是,為什麽我們需要把這個區別提出來?因為實際上這兩者是在非常不一樣的修行層次上的。單就禪那而言,那是像一個所有修行的基本要求,不管你修小乘、大乘或金剛乘。因為除非你的心是清明的,免於散亂,你怎麽能夠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穩定、專注。但現在,因為我們只是在談論它,所以我們可以說,噢,這是這樣基礎的,這樣基本的。但是,實際上如果你嘗試去修行,你知道即使這個實際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的心習慣於想這想那,一直我們都對它無法控制。而我們免於這樣的少數情況,是因為我們睡著了。因此,實際上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嘗試長養這種覺知是重要的,所以,在這個層次,它是對所有的都共同的,並且它也是重要的。

因此,首先,現在我們可以了解說,當然,即使在密宗裡,這種覺知也是重要的;當然,為什麽不呢?但是,例如,當在密宗裡,你開始做即使只是基礎加行,或觀想,或甚至較高的修行,理想地,當然,你在穩定的、禪那的基礎上做它。所以,當然,你覺知此時此地,但是你需要認識到這個此時此地,已經不是一個普通人的此時此地。這是什麽意思?因為普通人的「此時此地」是,哦,他有一個「自我」,他會說:我,而這是我所知道的「此地」,這是我所知道的「此時」。因此,有這個二元的過程涉入。但實際上,因為密宗被認為是所有佛法教示的頂部,所以依理論嚴格地來說,當你開始做所有這個,即使只是基礎加行,你應當已經在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層次是什麽?那是,你實際上應該是基於空性的哲理來做所有這些。而那意味著什麽?那意味著實際上你是出乎免於二元在做它;而當你是免於二元的,實際上,理想地,你甚至是免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因此,在那個層次,這「此時」是所有的時間——過去、未來、現在,全在一起。而這「此地」就僅僅是,不只是這個身體或這個房間,或這個國家,而是一切處,沒有界限。所以,如果你懂得有這種觀念,那麽這些「此時此地」就變成如此地不同。

而現在,如果我們說到禪宗之禪,你必須認識到它不再是基本的,只是專注的修法。一個真正且真誠的禪的行者,首先,已出離一切,這世上的一切事情,甚至他的生命,他不再關心。他試圖在一瞬間達到圓滿證覺,但是,當然,在一瞬間得到它不是那樣容易。但是禪的行者持續地參某個問題,在所有的時間;而以這樣的努力,在他已經出離一切以後,以此努力,他試圖,突然之間,移除所有的障礙,這些自我的限制。但是,如果你檢視它,多少人能夠真正地維持那樣的努力?它不再只是,噢,我在這裡打坐,而它不再是,噢,我只是坐在這裡並且我能坐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那種事情。

無論我們能夠說什麽,我們無法真正地達到所有這個。然而,有這樣的了解是好的,因此你不會混淆它們,而總是認為,噢,它們都是一樣的。所以,當然,你要從在一切處、一切時的覺知開始發展。但你應當還要知道究竟的「此時此地」不是有限的那個。有了這樣的了解,會有機會說有一天也許你夠開放了,你知道,而能在道途上取得真正的進步。否則,你變成一個只會說,「噢,我覺察這個,我覺察那個」,但你在做什麽?實際上,我們有些事情要做因為它都是基於菩提心。因此,我們必須做的是,一方面,(變成)越來越少關心世間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致力於佛法修行,因此我們的心變得純粹,而後我們成為真正地與一切相連。沒有這樣的了解,你可以說,「噢,吸煙是很好的,這是此時此地;噢,喝酒是很好的,這是此時此地,我完全覺察這個」——沒有用。所以,雖然這只是回答那個問題,但實際上,關於,到禪為止,說得夠多了。

現在,他還要我談大圓滿。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禪和大圓滿,這些都是最後的階段,實際上沒有辦法談論它們,但是因為人類依靠這說和寫來把教示傳遞下去,因此,我們還是有這些文獻,或某些方法試圖給我們掌握這階段的把手。但實際上很少人能夠真正地使用它們;像禪的途徑,雖然我們有成千上百的公案,但除非你有一位真正知道最後階段是什麽的上師,所有那些其實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當他們有這個,它變成只是文字——他們在執著文字;而且他們提供解釋,他們認為它是某種他們能夠靠思維解決的事情,但實際上所有這些都是超出思維的。而這就是為什麽,在禪宗裡,他們總是依靠去親近某位開悟的上師。或者在密宗裡,為什麽我們強調依靠上師?因為實際上,要想達到超越,你需要依靠已經超越的人;否則,你知道,就只是以盲導盲。而什麽是大圓滿?當然,如果你閱讀文獻,你說,有且卻和妥噶,所有那種事情,以及這些姿勢,這種見解。但實際上,大圓滿它本身是佛的境界;也許有一些觀點,一些姿勢,你試圖,比如說,噢,也許這會幫助我,這會幫助我。但是,是的,有些人能夠從那個得到幫助,但那些是已經幾乎成佛的人,然後那可以幫助他們。否則,對於我們,這些依然只是文字和姿勢。

但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大圓滿的概念。了解這個概念的最好的方法是,首先,你想,為什麽你能夠說它是「大圓滿」?因為實際上在這世間我們看見這麽多不圓滿,這麽多苦難。但我已說過了,大圓滿就正是佛的境界,而佛的境界是什麽?他已經超越所有的界限;他是與一切一體,不只是有情,一切事物。因此,從我們有限的觀點,你知道,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苦難;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但對於他,都是一體,而且都是無限的,而,這也是我,這也是我——一切事物。而這部分變成像那樣,這部分變成像那樣,都因為所有種種條件的運轉。就像一個大海洋,所有種種的水流入——有的急,有的緩;有的骯髒,有的乾淨。因此,你看這個小小的區域,噢,這麽不同。但這海洋看來,噢,全都一樣的;種種不同是自然的,因為條件是像那樣。而所有這些都還只是言說來幫助你看到實際情況的模樣。真正的情形是真正的一體;真正的一體,所以沒有辦法談論任何事情。不管什麽發生了又消逝了,就只是發生了又消逝了,而不再有任何關係。是的,所以,從那個觀點看來,就說:大圓滿,你知道,並且沒有修行,沒有任何東西。因為當你說,噢,有一種見解,有一種修行,有一個果;所有那些都是階段,但它是一切一體。

因此,實際上從那個觀點看來,甚至那些教示也全都是錯了,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東西。所以,這是真正的圓滿;關鍵是,我們如何進入那樣?但是,佛陀所教示我們的是要告訴你,實際上,你就是像那樣,除了現在你被你的想法所矇蔽之外——你被只是一些小小的想法所矇蔽,但它把你綁到這微小的一丁點上。如果你能夠變成免於這樣,你就能夠變成那個大海洋——無邊無際。並且這不是空談,當你,通過修行,漸漸融入那一體,你能夠——奇跡般的事情只是自然地發生。所以,我們所能說的只有這麽多,而我所能作證的是,我的經驗是,這真正地是這樣的。

接著,也許她可以告訴我們昨天在典禮期間她所見到的,並且我們也可以給他們看照片,你有沒有帶那些來?給他們看那些出現的光,是的。那麼,也許讓她先講,先告訴(你們)。

(在此有一位具有眼通的波蘭女士瑪麗亞告訴聽眾,在敬獻寶瓶及圓帽加被典禮期間,她所看見的加持的光如何對社區和地方產生淨化。)

問題二:他是特別的,他是聰明而有頭腦的,但他有許多情感上的問題。他的狗幾年前死了,而也許他說,他為之發信給您,請修頗瓦超渡了,而他關心:這條狗現在怎麽樣,對於這條狗發生了什麽?

答:噢,我不知道,但在我們做頗瓦以後,大部分時候,人們會了解它是有利益的,因為他們自己有某些經驗。有時候請求做頗瓦的人會看見亡者,像快樂地來,穿著打扮很好,或者有時候他們感到解脫,突然地解脫了,心靈感受到輕快。

問題三:他在(問)非常,您知道,高深的問題,因為他在問關於果位的,像禪的果位是與密宗的果位、或大手印的果位、或大圓滿的果位相同,或者它們是同樣的果,在最後的結果,還是有什麽不同?

答:是的,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只有一個——圓滿證覺。但它可能因為它們的方式有異而顯得似乎不同。因為當你採用不同的途徑,那麽你就會看到不同的風光。但是,你要知道,那些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因為那意味著成佛。所以,雖然我們知道,噢,有這樣一個好地方可到達是好的,你知道,對我們來說,實際上還是要一步一步地走。並且所有,任何途徑,基本的理念是空性、無我以及慈悲,因此……。

問題四:那,您能否說一些關於修行淨土宗的事情,像,比如,修習「嗡阿彌答哇啥」好嗎,還是也許修習「南無阿彌陀佛」,您能否講解一下關於修行淨土宗?

答:噢,淨土宗的修行,他們強調,你知道,你要相信這個,而然後你希望你能夠往生淨土,那麽接著你做這修行。但是,除非你有真正關於淨土的經驗,你怎麽能夠對這有真正的信心?並且除非你知道,實際上有那境界,你怎麽能夠真正地希望去?但還是可能從只是修法開始。而如果你不——對這最後的目標還沒有信心,你可以把這修行看成是使你的心平靜的一個修法。而當心平靜下來,免於散亂、東想西想,那麽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少緊張——放鬆了。所以,如果你開始這修行,你會逐漸感受到它的利益,因此你會(知道它是)值得你更投入。而當你已經做得夠多了,你會真正地感受到來自佛的加持,或者你會真正地看到佛,並且接著,當然,你的信仰、你的信心以及你要去的願望,都會自然地發展。

至於修習哪尊佛的名號或咒語,實際上你選擇哪一個都沒有關係。因為任何一個都會引導你到淨土;因為,畢竟,淨土是什麽?它是佛的國土。什麽是佛的國土?它是無限的一體的境界;它是全都一樣的。但是,噢,你選擇一個並且然後執持一個——只是持續重複那一個——這是重要的。為什麽?因為只有通過習慣的力量的威力,這一個才會真正地切斷所有你的想法,而把你越來越深地帶入專注、穩定,那類的境界。實質上所有這些修法都是在試圖使你免於念頭,你變成沒有其他的念頭,那麽就更接近於你本來的狀態。因此,只要挑一個並執持它。但是,比如,就所謂的「淨土宗」,「阿彌陀佛」這一個來說,噢,因為語言是不同的,在中文裡你可以要麽念「南無阿彌陀佛」,那是六個字,要麽「阿彌陀佛」,那是四個字。但是,比如,如果我要對西方人教授這個,我只說"Amitabha"(「阿彌他巴」,只是名號部分——來簡化之。是的,只要重複這個簡單的就夠了。或者,如果你選擇密宗,那麽你只要念「嗡媽尼悲咪吽」。(或者修習「嗡阿彌答哇啥」?)噢,那也很好。只要選一個。或者「嗡搭蕾督搭蕾督蕾娑哈」;沒關係,只要選一個。並且你必須懂得所有的佛都是無限的。如果你作分別,那只是因為你是有限的。而變成心中如此純粹讓你能持續重複一個是不容易的,所以你要致力於此。而這樣修的利益你會逐漸體會到,因此我不需要再多說。

問題五:她在問,你是怎樣想的關於,在西藏人中,他們在使用轉經輪?

答:噢,西藏人的觀念是利用所有我們的經驗來引導我們的心趨近佛。所以,任何能夠(在這方面)幫助你的事物,他們都嘗試使用它。因為傳播佛法的傳統術語是,比方說,「轉法輪」。實際的意義是:佛法之輪有八輻,而那意指八正道;而轉動它,意味著傳播這教示至每一個有情。但他們把這觀念用進另一種方式;他們說,「噢,我把咒或經文放入這輪裡,並且我轉動它;當我轉動它,飄散的風會把教法的加持帶給每一個有情」。因此,這是一種你以菩提心的動機來做的行為,而佛經確實是有加持的力量。所以,當你做這個,你是在做某種鍛煉,你長養你的菩提心,並且加持真地會傳出去。還有,為轉動法輪,他們也利用水,你有沒有見過,他們有那樣轉的輪,法輪轉動,利用水的力量。但它永遠是被造成是順時針轉動的;佛教徒說該以這種方式去做,因為佛陀要將佛法教示與印度教的區別開來,所以他說我們要順時針轉。是的,與印度(教)相反;是的。還有,他們有利用熱能的法輪——你有一盞燈或蠟燭在這裡,你點燃它,而這熱氣上升,而這經輪被這熱能推動。

因此,關鍵只是利用一切方法把你的心導向佛法,導向佛。有些人缺乏這樣的了解,他們說,「噢,如果有一個形像、有一個雕像,噢,這是偶像,你被表相矇蔽了。」但是,當然,我們不是那樣愚昧;我們知道它是一個形像、一個雕像。但有它在我們面前,向它禮拜,把它想成是佛,它確實會幫助你專注於你的修行。所以,這實際上是非常聰明地利用任何我們可用的東西。他們不敢有任何相,他們是執著於空無;那(也)是一種著相——空無的相。

問題六:好,那麼,他的問題是:印度教密宗和佛教密宗之間有何不同?

答:噢,根本上的區別是:一個有無我的領悟;另一個沒有。為什麽?他們也說,「丟開你的小我」,但他們說,「進入與大我合為一體」;所以,還是有一個我。但佛法的觀點是:無我。為什麽無我?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依於條件的;即使這大我也會變,沒有東西是永恒的——那是佛法的觀點。一切事物只是許多條件、許多因素的組合;沒有任何東西你可以說,「這是最後的、終極的;不會變化。」

問題七:他說,在印度教裡,他們是以不同於在佛教密宗裡的方式修能量,還是也許有時候相似?他們使用氣脈,您感覺如何?

答:噢,那是不同的,因為,首先,我們還是必須說明那些哲理上的不同,因為,為什麽佛首先,學了所有的,印度教裡的所有的東西,而然後他不滿意呢?因為他足夠聰明而能注意到,最後還是有一個非常微細的執著。並且,他超越那個——他放下它。所以,他完全解脫了,徹底的自由,圓滿地無限。而為什麽那個非常微細的執著是一個問題?因為從那(微細的執著)它能再次變成巨大的。所以,你看在基督教的經文裡,你知道,上帝會發怒。因為如果你有什麽東西,還執著一個「我」這樣的東西,你知道,那麽,那些事會發生。至於他所說的能量的修法,佛陀發現有比傳統的印度教的方法更簡單的途徑。因此,(佛教)密宗裡教授的觀想是與印度教不同的。他們觀想為,你知道,(昆達林尼[譯註:印度瑜伽所謂卷曲於人體底部的靈力蛇)),是的,是的,但佛教的途徑是直的。

問題八:他的問題是:在中國,致力於氣(內氣)的能量,它是否類似,如同致力於昆達林尼?而我的問題是:關於拙火的能量是怎樣的,也是這樣嗎?但他的問題是關於氣和昆達林尼。

答:是的,我知道,中國的傳統又是不同的。中國的方式是:他們,通過實驗,他們發現,你知道,噢,在我們身體裡,有那些通道,你知道。(經絡),是的,他們有那樣的東西。所以,他們的方式,又,(是)不同於印度教的。而根本上的不同,光就內氣而言,你知道,還是因為不同的哲理。佛教的有無我的智慧;因此,他們的氣是超出世間的。印度教的方式總是留在,從佛法的觀點看來,一種世間的氣、內氣。

所以,從佛法的觀點,以那種方式不管你做什麽修行,你都無法超越輪迴。因此,因為到目前為止關於這個我們已經講了這麽多,你知道,在這裡我補充一條備註:「頗瓦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何以頗瓦能夠幫助亡者超升是因為,一方面,你必須開發佛法的脈,把它們打開,而還有,你需要那種智慧的內氣去幫忙;否則,他們沒有辦法超越輪迴。

問題九:他有與這個有關的類似問題。他的問題是關於,在中國傳統裡對於祖先(的態度)。一方面,他喜歡中國傳統,並且他試圖與他父親保持聯係,比如他有祭壇和相片來紀念他父親,而另一方面,他的想法是,也許,有一些障礙會滋長,也許有一些執著,或許他應該與祖先保持懷念父親那樣的關係,還是或許他應該,不保有任何執著?

答:哦,如果你有正確的態度,就不成問題;為什麽?中國人,他們認為,你知道,有後人祭拜他們很重要——他們試圖有(血脈)延續下去,世代延續下去;為什麽?因為,你知道,因為我在做這個(佛法服務),我幫助許多人(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我通過這個過程學到,如果祖先,他們辭世了,而他們還在鬼道,他們需要幫助,那麽他們不能夠要求隨便哪一個幫助他們;他們只能夠要求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人來幫忙。所以,如果你,你知道,供奉他們,你知道;把他們供在祭壇上,你知道;那麽,他們就安全了,他們就高興了。但如果你忽視他們,他們有問題,他們沒有其他人可以要求解決,他們就給你找麻煩。但是,大多數情況,他們無法與你溝通。所以,他們唯一能做的事便是,給你製造麻煩。而後,當你有很多問題,你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你到處去請求幫助,而最後你發現,噢,是由祖先起頭的。

所以,當這是中國人的情況,我總是說,噢,你最好有,你知道,牌位,上面寫著「所有的祖先」,並供奉他們。但這不是——你不要把它想成是,噢,我有一個執著,而那會障礙我開悟——不,因為什麽是開悟?開悟是,懂得一切都是因緣的,涉及許多因素。而開悟意味著,我們都是一體,因此我們必須大家互相幫助。因此,你擁有的一切,都托蔭於你的祖先,而你試圖幫助他們是自然的。而你必須做的只是,想說,現在我試圖幫助他們不僅是以物質的方式——做供奉,而是還要幫助他們成為開悟的。並且把他們想成在所有的眾生中——他們也是你要關心的眾生。但是我們有特別的關係,所以我特別地做一些報答;所以,沒有問題,是的。

問題十:他感興趣,我認識他好多年了,那,他感興趣關於,像UFO(不明飛行物),您知道,像宇宙飛船來地球,……關於它您怎麽想?

答:啊,那部分,你明白,我不知道。我也聽到其他人說,噢,他們知道一些關於這個的事情。但我沒有親身經驗,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是,實際上人類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所有我們稱之為「知識、知道的」,僅僅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事物。但通過推論,我們知道宇宙中大部分的物質是,沒有光。因此,我們知道有東西,但我們對它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並且也許完全錯誤的,當你進入這大宇宙。

問題十一:而他的問題是,許多人,他們是非常積極的。他們沒有時間,但他們還是想要開發並經由精神的途徑。因此,他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非常忙,在我們的每日日常生活期間,我們怎樣能夠簡要地修行?

答:那你要審視你每天的日程安排,並試著找出一小段你不會被打擾的時間。然後在那個期間,你決定你將不受干擾,並做持誦和禮拜這類簡要的修行。並且重要的是,你總是在那段時間做它,而它變成為一個習慣。當它成為一個習慣,你會有力量——習慣的力量。

問題十二:她知道一些來自密宗的咒語和觀想的修法,但她有一個困擾:重複咒語對她來說比較容易,但觀想本尊也許不是那麽容易。而她問,也許是否她只專注於咒語,將來它會穩固、更清楚,而後觀想便會更清楚並且有力?

答:是的,首先,你專注於咒語,而你知道,在你能真正地專注於咒語以後,然後你再用心於觀想。而觀想你像這樣來做:首先,你使你自己熟悉你觀想的形像;隨後竅訣是,它不是像說,你說, 「噢,我把它想成這樣,並且我要它出現」,因為帶著這種意圖,它不會出現;為什麽?因為它是二元的——你有一個人試圖在心理上描畫它;它不是像那樣的。(正確的)方法是相信它就在那裡,像那樣。如同現在,你知道,你不需做任何努力,你看見我在這裡——你想它像那樣出現,不費任何力它就是出現。那麽就沒有一個人試圖去想什麽事情——那是二元的。當時機成熟,它會出現。只要相信,就像它已經在那裡——只是像那樣。當然,你必須知道你在觀想什麽,但是然後你只要想,噢,它已經像那樣在那裡,而我做我的修法。還有,不用擔心他怎麽還沒有出現;噢,所有這種想法、期待只會使修法分心。不用擔心;只要想:噢,它是一棵樹,逐漸地成長,而你必須等到春天它才會開花,像那樣。你擔心得越少,它會出現得越早。而還有,他們出現,不一定以所觀的形相出現,他們也許以一道加持的光那樣出現,或者你感受到某種力量或某種熱能,是的。

好,是吃晚飯的時候了。(聽眾中傳來笑聲)。


吉祥圓滿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
養和齋   於加州

中譯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靜純廬    於上海


[Home][Back to list][On Chan and Dzogchen][Related work:禪與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