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上師林鈺堂瑜伽士開示錄 「直接經驗之整體超越」之問答 問: 弟子還是不懂如何:將注意力放在無限的直接經驗整體上。請上師開示。 答:問得好!將注意力轉移到直接經驗中一切變異,而不起意念追究。 問:這與〈大圓融定〉中的「離於思量,有念即放」 是一致的吧? 答:是。但這是藉注意整體來放,而不是只放。 問:將注意力轉移到直接經驗中一切變異,而不起意念追究。這個方法與安住於「自然無念」中體會萬象的遷異,是一回事嗎? 答:前者不需能自然無念。 問:因上師在最近的作品中提到三種方法:(1)念佛;(2)觀空,需自然無念後;(3)整體超越。若上面您的開示與自然無念體會境遇遷異一樣,那整體超越和觀空豈不是一個方法?請上師詳細開解,謝謝! 答:整體超越無需觀空。觀空是藉變異體會無我。 問:請上師將上一句「 將注意力轉移到直接經驗中一切變異,而不起意念追究」譯成英文;一來利益他國眾生,二來英文需要更詳細才能描述事情,便於弟子們深入理解和把握要訣,謝謝! 答:Turn one′s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direct experiences without raising thoughts to follow and recognize what they are. 弟子彌恩再來電郵提問: 問:您說:但這是藉注意整體來放,而不是只放。 答:是的;法界無限,所以任一點都看不到。 問:這類似於〈大悲心要〉中用「融」代替〈心經〉中的「無」,讓修行者的操作性容易些,但最终也能達到融入法界的最终目的。 答: 〈大悲心要〉中用的是「容」。「融」則無分,一時難以企及。「容」是包容,不妨有我,但能開闊而包容之。 問:〈大圓融定〉中的「離於思量,有念即放」,是「减法」而無需用「取代法」。但後文還有「於無執中,整體經驗歷歷分明」,「歷歷分明」和「注意整體」有何不同? 答:「歷歷分明」是自然顯現。 問:又〈大圓融定〉的跋:「已能自然無念的行者可依之修。」能否說:(1)念佛,(2)注意整體的目的都是(3)自然無念,在自然無念中觀空或再修習〈大圓融定〉中的「離於思量,有念即放」,因為這個時候已經無念,不需要再用「注意整體」這個「取代法」了呢? 答:「自然無念」是修證的一個階段。 弟子藥恩再來電郵提問: 問:尊貴的上師,您最近的開示中,强調藉注意整體來放,不起念頭追究。 答:這時,如果踐行上師您說的:將注意力轉移到直接經驗中一切變異,而不起意念追究呢? 問:您說「將注意力轉移到直接經驗中一切變異,而不起意念追究」 ,這個「變異」(changes)具體是指什麼呢?能否詳細一點? 答:所見、所聞、所覺及所念。 問:普通人可能只能注意到周遭一些事物變化,比如路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天空中的一些鳥兒飛過和雲彩變化,並不開闊。那麼,注意到這些「變化」,不起念頭追究;這樣對嗎? 答:是的。若能一直這樣,就不會陷在心中的執著裡。 問:按照上面的方法下去,以後會慢慢開闊,對嗎? 答:是的。
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Home][Back to 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