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啟請頌〉之說明

簡繁轉換 - 繁體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
筆錄:弟子綿延


觀世音菩薩啟請頌
 林鈺堂

行深般若度一切苦厄
萬法本淨觀音入深寂
智悲圓融循聲救苦難
三十二應解眾生愚迷


                     二○○六年十月六日中秋節
                     養和齋     於香港港
                     應弟子林成穗居士之請而作


常修容忍 林鈺堂

境猶龍潭虎穴,苦同水深火熱;
修即履險如夷,證則逢凶化吉。

一弟子自言,依〈大悲心要〉之咒於日常生活中修「容忍,容忍,無不容忍,無不樂容忍」,往往立即見效。其妻,亦一弟子,在旁聞之,即曰:「他人聞此,難免以為家有河東獅,害汝不得不常修容忍」。憶及此事,而得此作。


                     二○○六年十月六日
                     養和齋   於香港


地藏菩薩啟請頌 林鈺堂

難化能化屢墮屢援手
入泥不染地獄放光明
整體融通依尊住慈懷
歷劫救渡操勞忘成佛

                     二○○六年十月六日中秋節
                     養和齋      於香港
                     應弟子林成穗居士之請而作


今天呢,我是想講今年中秋節在香港作的這三首。為什麼?因為這個裡面頭一首是〈觀世音菩薩啟請頌〉,第三首是〈地藏菩薩啟請頌〉,然後中間的是叫做〈常修容忍〉。那這三篇都是中秋節那天,我在香港旅館裡,早上起來就寫出來的。為什麼是這樣呢?我十月五號到了香港,林成穗他跟我講,想請我做三件事情:一個是寫〈觀世音菩薩啟請頌〉,一個寫〈地藏菩薩啟請頌〉,還有一個是寫〈地藏菩薩證契儀軌〉。他說因為雖然我已編有《地藏法門常課簡軌》,那個太長了,要唸經啊,人家平常不容易修嘛;如果寫成像〈觀音證契儀軌〉那一類的就容易。那個我還沒寫,慢慢作啦。還有當時他為什麼要我寫〈觀世音菩薩啟請頌〉,他說要像寫〈阿彌陀佛啟請頌〉那樣,只有四句,因為我寫的像〈觀音證契儀軌〉裡面也有讚頌,可是他說太長的話,人家不容易常唸,他希望我寫就是四句的。

那我五號聽到,六號早上起來的時候,雖然在旅行,在旅館裡面我也在做我的體操。體操也做過,噢,好像是先寫了這個才做體操的,一下子不加思索的,就把〈觀世音菩薩啟請頌〉寫了。我當時還在想,哎呀!說不定地藏的要等回去看了資料纔知道怎麼寫。又想到在台北要去飛機場時候的一件事情,所以又寫了〈常修容忍〉。然後再來呢,哦!居然又一下子就把地藏菩薩的啟請頌寫出來了。我寫的時候怎麼樣呢,就是我想到他的哪一個特點,我就寫一句,然後我四句都寫完了,再去編次第,說怎麼樣講起來變成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次第。那地藏菩薩的頌這樣做了以後,我再回去看觀世音菩薩那個,也是這樣重編了次第,不是照我原來想到什麼就寫那樣。

當時我在旅行中間,到了峨嵋金頂的時候,一起去的可能有十幾個人,我就在山上,峨嵋金頂的那個旅館裡面,給他們講了這三篇,講了一次。因為你如果光只看啟請頌可能了解不夠。那後來在北京的時候,也給那一群人也是十幾個,可能還多一點,又講了一次。我當時想回來補寫觀音跟地藏啟請頌的那個跋,可是我想,我來寫的話比較不那麼生動,所以我想講比較好,講了以後,連這些緣起什麼都這麼多,然後筆錄,人家讀起來就了解更深一點這樣。

現在我們先講這個〈觀世音菩薩啟請頌〉。頭一句,說「行深般若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裡面的話嘛,對不對?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是講說他本身,他本身進入深的空性的定的時候呢,那麼他可以超越一切苦厄。但是接著你看,接著這一句說「萬法本淨觀音入深寂」,就是說他進入深的空性定的時候,他發現的是什麼?萬法本淨。萬法一切都可回歸空性,萬法本來是清淨。那麼一了解這一點的時候,從剛剛的第一句他自己證到的那個深定,他了解到萬法本淨,一了解萬法本淨的時候,他就是什麼呢?還有這種了解不是思考上的了解,是體會啦,體會到說萬法真的本來清淨。他一體會這個的時候,他就怎麼樣?所以他有「觀音法門」,有沒有?《楞嚴經》有「觀音法門」。就是說用觀音這個法門,就可以達到很深的寂,為什麼叫做「深寂」?是因為他觀音,音本來清淨呢,他就達到法身。那法身是一個什麼東西?你聲音是有來有去,有時候有聲,有時候沒聲,但是永遠能夠感覺的那個東西,它是無聲,等於是無聲,所以叫「深寂」。因為了解體會了萬法本來清淨的話,所以可以有「觀音法門」,說從觀音呢,你就可以深入到法身去。

那你要是深入達到法身的話,怎麼樣呢?在達到法身的時候,是「智悲圓融」啊,你已經成佛了嘛!你智悲圓融的話,它不是死的,它怎麼樣的活呢?它有怎麼樣的作用?就是「循聲救苦難」。就是只要有眾生呼救的聲音、苦難的聲音,他就馬上直接去救渡。那麼這個「循」,用的是說「循著聲音」,聲音哪裡來,就順著原路就回去救了。(弟子:是找的意思?)不用找,它這個循就等於說一個波來了,就像山谷裡面的回音一樣,回音就過去了,馬上就回去了。那為什麼用這個依循的循呢?有的地方你會看到用「尋聲」,其實那個不是很對,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是法界身,他不用到處去找,他是哪裡有求他當然就自然反應了,所以應該是用這個「循」。那麼他怎麼樣救苦難呢?三十二應。三十二應這是傳統說法,我有寫一篇叫〈三十二應〉,就是說明其實是千變萬化,有沒有?什麼樣的眾生,他就什麼樣的變化,甚至變木石變什麼都可以。那他的救度是怎麼樣呢?解眾生愚迷。因為他的救度都不是只在說,噢,眼前你溺水了,我把你救出來什麼;他的救度最後都是要把你根本的問題解決嘛,要使你徹底解脫。要徹底解脫的話,就要你根本的那個無明、愚痴要解決,所以他三十二應呢,是直接講他的目的,是解眾生愚迷囉!

那你看,你這樣子懂的話,雖然是四句,不但把觀世音菩薩的特點,而且他的法門,然後他救度的最終目標,什麼都講了。所以林成穗找我作很有道理,因為就像我寫的那個〈阿彌陀佛啟請頌〉也是一樣,雖然只是四句,整個道理都包含了。那你想想看,你如果懂得這樣的話,你常唸是不是對你的幫助很大?你的心都在這個完整的道理裡面走一趟了。

那第二個呢,〈常修容忍〉這一篇,這是好玩的啦。這說好玩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什麼呢?我有些詩都是這樣,就是都是用成語。四句裡面都用成語,而且不是故意去找,就是靈機一動它自然都來就湊成了。這是第一個好玩;第二個好玩是這樣,我們在台北去機場的路上,開車的是一個弟子,旁邊坐的是他太太,也是弟子,然後那個開車的弟子就講,因為他這回要讓我帶去大陸結緣,他就把我手寫的〈大悲心要〉,不是有印給大家嗎?電郵傳給大家的。他把那個印出來,然後去護貝,這麼大一張,有很多張,以便一路送給大家。因為他在做的時候,他不是又讀一次、又讀一次嗎?他說他都會背了,他居然背起來了。然後背起來以外,他還說,啊!平常他遇到生活裡的事情,他只要想那個「容忍、容忍,無不容忍,無不樂容忍」,很快就解決問題了。他說真的耶,你容忍、容忍,再容忍一下,再容忍一下,真的快樂了,為什麼?就解脫了嘛!他這樣講。結果他太太在旁邊一聽,說,哇!你這個跟人家講的話,人家聽了以為我們家裡有河東獅,害你不能不常常修容忍。所以我想到這個的時候,我就寫這一篇了。那這一篇呢,第一句是「境猶龍潭虎穴」,其實最先想到的是「家如龍潭虎穴」,但是你不好意思說人家的家怎麼樣,而且還有一個是這樣,我寫東西都不針對哪一個,因為沒有意思嘛,你變成說我跟你怎麼樣,幹什麼?我們要講就是講一般的。一般的事情這樣,道理怎麼樣,所以我就說「境」,你看,「家」的話用「如」,「境」的話用「猶」,「境猶龍潭虎穴」,唸起來好聽嘛。很危險喲,龍潭虎穴。再來「苦同水深火熱」,就是說環境那樣的話,很苦囉!「修即履險如夷」,你要是能修容忍,題目是〈常修容忍〉,就是說你如果修容忍的話,雖然有危險呢,也是像走平地一樣,就不成問題了。「證」的意思是說,你真的達到不是在那裡勉強容忍,你真的都是在那個容忍的胸懷裡面的話,「逢凶化吉」囉!什麼事也不會發生了。其實我原先在寫的時候,第四句那時候沒有想到「逢凶化吉」,就是缺了一個成語,後來我想,啊呀!這個不好,再想一想,把成語找出來,有沒有?才有意思嘛,不然可惜了,缺一個就可惜了,還好想到一個。

然後再來〈地藏菩薩啟請頌〉。頭一句怎麼講,「難化能化屢墮屢援手」。經裡面有講,就是說有的菩薩能夠教化一些眾生,但是遇到頑強、頑劣的也沒辦法。他呢,「難化能化」,所以他是很偉大的大菩薩。他有這一個特點。而且經裡面也講嘛,「屢墮屢援手」,就是眾生一下子又迷失了,一下子又退轉了,一下子又怎麼樣,害得他得不斷的又再去把他們拉出來,有沒有?引導出來。你看他的悲心就是無限嘛,不會說,噢!你這個傢伙又這個樣子,就算了。沒有,再一次又來,再一次又來,不畏疲累,這樣「屢墮屢援手」。所以他的能力那麼厲害,難化能化,他的慈悲那麼深,屢墮屢援手,永遠的救度。那麼因為這樣子呢,他不是你墮落他都去嗎?結果他怎麼樣?通常我們講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他這回是入污泥而不染。他因為要救你,往地獄去不是入泥了嗎?但是他入泥是入泥,他本身是空性,他根本是沒事的人,他入泥不染。因為入泥不染的結果呢,雖然是地獄也是光明的。我以前有一首詩裡面寫,說夢裡去到一個地方,有一個人擋路,說:「善人到此請回!」。那一邊,我那時候在夢裡知道說,就是地獄,可是我看也是光亮的。就是你沒有業的話,它本來清淨嘛,那個人會覺得是地獄那個樣子是業的結果。所以說他入泥而不染,而且使得地獄都放光明了。

那麼他要是能使得地獄都放光明的話,這是一個什麼境界?整體融通了。整個法界對他都是空、都是明、都是亮嘛!所以整體融通了。那麼整體融通的話,下面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依尊住慈懷」。頭一個意思是說,我們皈依你了,對不對?你是整體融通,那我們皈依你的話呢,我們就可以住在你慈悲的懷抱裡,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什麼?我們依循你,我們照你的典範嘛,你是我們的典範啊!我們依循你的話,那麼我們的心就會住在慈悲裡面,有沒有?所以這個是巧妙。有時候文字這麼巧妙,它可以有兩個意思,而我們這一寫呢,兩個意思我們都要啊!一方面我們皈依你,住在你的慈懷裡,一方面我們依循你的典範,我們也永遠住在慈悲的懷抱裡,有沒有?這兩個意思都要的。所以這樣一講,你唸這個就意思深多了。我不講的話,可能就有的人想到一個意思,有的人想到另外一個意思。那麼你如果是住慈懷的話,你會怎麼樣呢?「歷劫救渡」。你就是永恆的救渡,永恆的做這個事情了。而且呢,到什麼地步?不斷的救渡到什麼地步,「操勞忘成佛」。就是你忙得根本忘了說什麼是成佛這回事。這就是稱讚他,因為他已經超越成佛不成佛這件事,他就是成佛了。所以這句話就是說,你是佛。你忘記成不成佛,你已經連這個都超越了,你就是佛嘛。所以你看,這樣講解很重要,然後你以後唸起來就會很有意義。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養和齋     於加州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Yutang Lin
To: Dharma Friends
Sent: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12:37 PM
Subject: FW: FW: Collection of Expositions on Additional Praises

F1351 and F1318 attached.

Due to the typos pointed out by disciple Shan Xiu below, I asked disciple Mian Yan to check the original files.
And she came back with the following report and revised file as attached.


May all beings attain Enlightenment soon!

Yutang

--------------------------------------------------------------------------------

From: Mian Yan
Sent: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8:04 PM
To: Yutang Lin
Subject: Re: FW: Collection of Expositions on Additional Praises

師寶如意,

經查證,〈藥師琉璃光如來啟請頌〉之說明,原版正確,只是網頁上漏失一個「樣」字,需要請茶桶改正;〈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啟請頌〉之說明,之「觀自在菩薩」已訂正,也請茶桶上網改正。檔案附上。謝謝!

On 8/12/09, Yutang Lin wrote:
Thanks to disciple Shan Xiu's careful reading, two revisions had been made in the attached file.
For details see his email below.

May all beings attain Enlightenment soon!

Yutang

--------------------------------------------------------------------------------

From: SunShijun []
Sent: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8:15 AM
To: Lin Yutang
Subject: RE: Collection of Expositions on Additional Praises

敬愛的上師,

弟子恭讀了上師的《讚頌增益輯》之解說,愚頑如 弟子,有幸得聞此等聖者之行狀及功德,很開心, 感謝師!願上師法雨常施,令法界一切有情皆蒙
灌溉滋潤!

以下提出兩處,敬呈上師聖鑒:

1. 第30頁第一段(藥師琉璃光如來啟請頌   F1336  F1351,講十二大將的那段)第五行,"...而且好像說每一個大將有七千個部屬這子...",似可寫為
“...而且好像說每一個大將有七千個部屬這樣子..."

2. 第34頁  觀世音菩薩啟請頌  F1301  F1318, 解說 文第一段第二行,引用心經,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可否完全引用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敬祝法安!

弟子 善修頂禮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 works: 觀世音菩薩啟請頌地藏菩薩啟請頌]